白龙桥镇
本报讯(记者 郦莎)近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思政课进乡入村活动走进白龙桥镇,给叶店村的孩子们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课堂上,浙师大的学生们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变化,还带来了朗诵《相信未来》、歌曲《会唱什么写什么》等才艺展示,并向孩子们介绍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形式,不仅让课程变得“有意义”,更让孩子们觉得“有意思”。“平时国家的制度、政策离我们学生的生活感觉比较远,如果单纯的划重点,孩子们肯定不爱听,也听不懂。所以今天我们特意结合了才艺展示,思政课的内容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并穿插一些故事。”浙师大的学生介绍。
“哥哥姐姐讲的故事我都听懂了,原来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不容易,以后长大了,我也要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今天学习了垃圾分类,我回家也要教给爷爷奶奶。”……现场的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叶店村的文化管理员叶军琴说,之所以选择让小朋友们来上思政课,就是希望通过祖国七十周年的变化,让小朋友们深切感受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增强爱国意识,树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蒋堂镇
本报讯(见习记者 楼海航)“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日前,一阵阵充满青春活力的歌声从蒋堂镇许里村文化礼堂中传出,这里正在举办“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思政课进乡入村活动。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高声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这一活动拉开了序幕。
不同于以往的思政课,此次活动凸显了年轻人的青春气息。不仅有理论宣讲,分享老党员的光荣事迹这样的环节,浙师大的学生们还带来了小品《骗子来了》、朗诵《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这次活动是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之一,活动中的节目都是我们自己安排的。”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二学生金雨涵说道。
观众席上,一位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正襟危坐,仔细观看着学生们的表演,为他们献上热烈的掌声。精彩的表演甚至都吸引了邻村的村民。洪大伯是蒋堂镇开化村人,当天就是特意赶来许里村参加思政课。“这样的活动很难得,办得也很好!”洪大伯说道,他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当舞台上的学生大声朗读着老党员的光荣事迹时,洪大伯听得异常认真,深受感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很值得我们学习。”
金雨涵告诉记者,从7月1日开始,他们就陆续收集了金华地区50多位老兵的故事,记录下他们的光荣事迹,让后辈怀念他们的同时,学习他们的精神。而选择在蒋堂镇许里村举办此次活动,也有特殊的用意。“许里村有过许多军人,还出过一位正师级干部。”蒋堂镇相关负责人说道,如今村子里还有40多位老党员。
竹马乡
本报讯(见习记者 楼海航)日前,竹马乡三贤村的村民一同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你们知道十九大是在什么时候召开?“四个自信”是哪四个吗?”在三贤村的办公楼里,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正用“接地气”的ppt课件向村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因为这堂思政课主要面向的是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所以就比较接地气。”竹马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二十多个孩子来上课。
课堂上,老人和孩子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被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所吸引。“为了能让村民理解思政课的内容,我们也是费了不少心思,还在课堂上加入了小活动和才艺表演。”金职院学生组组长胡思萍说道。他们请来了竹马乡文艺爱好者邵有娟在课堂上表演金华传统曲艺“道情”,并在表演中融入了思政课的内容和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寓教于乐。
小朋友朱心怡告诉记者,她很喜欢来上“小哥哥”“小姐姐”们的课。“他们不仅课上得很有趣,而且会在下课时间辅导我们做作业。有时候还会陪我们玩游戏、看电影。”朱心怡说道。
思政课之余,老师们还向村民传授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让村民了解该如何分类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安地镇
本报讯(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吴佳仪 钟馨雅)近日,一场“风雨兼程、不忘初心,寻根红色文化、追忆峥嵘岁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活动暨思政课进文化礼堂活动在安地镇蒋里村举行。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缘承古婺,诗启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组织下,蒋里村村民与实践队员共同寻根红色文化、追忆峥嵘岁月。
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四进四信”等主题,实践队员在蒋里村进行了“凝铸信仰,薪火永传”红色理论宣讲。文化礼堂内,“祝祖国70岁生日快乐”的横幅悬挂当中,蒋里村的孩子和村民们在横幅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宣讲间隙,蒋里村文化礼堂里还响起了嘹亮的红歌。“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伴随着激昂的音乐,村民和队员们一同歌唱,礼赞新时代,也将活动推向高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践队员与村民共同回忆往昔艰苦岁月,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此次活动增强了当地村民的爱国热情和对现今国家建设发展的认同感,进一步浓厚了乡村文化建设氛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