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 通讯员 陈志强)“我不但可以拿到土地流转的费用,还能在家门口上班,真是一举两得。”近日,婺城区箬阳乡瀛头村村民钱大伯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农业“标准地”改革让他享受到了“绿色红利”。
原来,在婺城区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箬阳乡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步伐,在瀛头村引进浙江榧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林下经济模式,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种植香榧林1500亩,赤芍、前胡、黄精等中药材330亩,基地建设已初步成形。
“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原来闲置、抛荒的林地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给村民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公司还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光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农户每人增收1058~24249元。”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作为金华市首个开工、土地连片度最高、实施面积最大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位于长山乡的石道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启动招商工作。该项目涉及2个乡镇7个行政村,实施区域共13000余亩,其中农田整治面积6700余亩,采用农业“标准地”模式进行流转招商,目前土地流转已完成。仅通过前期整治,项目涉及的5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了消薄。
而瀛头村和“石道畈项目”只是婺城农业“标准地”改革的缩影。近年来,为破解农业经营中的“散、弱、小、低”及土地非粮化日趋严重难题,婺城区在吸收义乌全国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引入生产力布局,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着力打造农业“标准地”改革“婺城模式”。
为保障“标准地”招商入驻企业必要的建设用地、设施用地需求,婺城区拓宽了农业“标准地”的界定范围,将耕地、园地和林地同时纳入其中;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该区在原来5项刚性约束指标上,新增了“农业观光指数”“风险保障”两项指标;为更好地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该区还开展了“农业生产力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区农业发展重新进行定位,为农业“标准地”招商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了解,今年以来,婺城全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8772.74亩,土地流转率57.75%,其中自6月农业“标准地”改革开展以来,新增农业标准地5430亩。下一步,婺城区将在做好前期试点工作的同时,由点带面加大力度推进“标准地”工作,加强农业招商,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落地开花、取得实效,为加快“双城”战略落地成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