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一缕“廉”香永流传

2019-08-28 09:02:2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见习记者 屠亚捷 通讯员 章丽华

  夏末初秋,雅畈镇汉灶村200多亩荷塘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朵朵清莲结出饱满的莲蓬,让人不觉默念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国文人擅托物言志,白莲花自古便是中国清廉文化的最好代言。这一缕绵长的淡淡荷香牵引着“两袖清风,一世廉洁”的好家风,代代传承,广播婺城大地。

  清廉丞相立家风

  南宋婺州多将相,叶衡一世一甲子,因勤政爱民官拜相位,更因为官清廉终得平反昭雪。据《宋史》记载,叶衡乃婺州金华大云乡安期里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及第,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常州知州、太府少卿、户部侍郎;守母丧,起复后任庐州知州、枢密都承旨,出任荆南、成都、建康府知府,除为户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迁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诏兼权知枢密院事,淳熙元年(1174年)除通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因故罢相,依前通奉大夫知建宁府为安德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淳熙十年(1183年)恢复官职,同年卒,追赠资政殿学士。

  史载叶衡“多识前言,夙知述作之体,明习故事,遂达典刑之原”,“文章清古、议论正当、临机明敏、蒞政公方、化顽滑而有条,处剧烦而不乱”,“负才足智,理兵事甚悉”,“得治军之要”,为人“道方而行果,器远而材闳”。宋孝宗曾下诏,“有位之士咸曰汝衡纯明渊通,方大宏毅,是能辅朕有为于兹世”。

  如是文韬武略,叶衡素以清廉闻名。任职户部期间,叶衡针对当时盐税亏欠上奏章,宋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在淮南的通州、浙东的明州、浙西的秀州设置三个措置官管理盐税;同步倡导税收合理用度,并建立奖惩制,还主持解决了当时纸币会子的顽疾,被宋孝宗赐手诏赞曰:“命卿措置,日近而办,卿真宰相才也。”

  醒世一言传千年

  雅畈叶氏一族传为叶衡旁系后裔。叶姓人素以叶衡之“清廉”品格激励族中子孙。千年雅畈,因水而兴。其中姚姓为此处较早的土著。相传雅畈叶氏先祖叶敬甫育有一子,幼年顽劣,不慎将姚家的稻田烧焦了一大片。叶敬甫当即出面协商,主动支付了整片稻田一整年的租金,并派遣家丁勤于田耕。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年风调雨顺,秧苗复苏,结满了金黄丰硕的稻穗。叶敬甫由此料定这是个好地方,遂举家搬迁至此。诚信一言,为叶氏家族寻到了家族繁衍的沃土,后代人才辈出。

  除却此言,在雅畈汉灶村,还有一言为后人津津乐道。相传有位叫傅喜荣的人,幼时勤奋好学,中了状元,当了大官。乡里乡亲对他的父母也十分尊敬,知府、知县都是家里的座上客。为表示尊重,村里大小事务通常要向傅老爷知会一声。老爷子日渐骄纵。某日,有位邻居大婶到傅老爷家,与之商量建房之事。不料,傅老爷冷眼相待。大婶的两个儿子听母亲说了,憋着口气把房子造上去了。这下可好,傅老爷立马写信给儿子。信里信外暗示儿子给县太爷打个招呼,把邻居的两个儿子抓去坐牢,再把房子拆了。十余日后,傅老爷收到家书,信中道:“千里家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父应为乡里样,儿在京城官为相。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老爷收好信,遂跑到邻居大婶家,把儿子的回信讲给他们听,并同意让出三尺地基,邻居听傅老爷这么一说,也让出了三尺。这样两户人家间的弄堂就变成六尺弄堂。后人就把这六尺弄堂取名为“和谦巷”。

  少年立志有担当

  雅畈老街厅堂林立,流传着许许多多穷苦人发家致富、富贵人一朝返贫的故事。其中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七家厅,为典型的明代建筑。该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影壁、天井、前厅、天井、后厅、两厢等组成。磨砖影壁和厢房山墙联体,硬山顶,施滴水瓦当。影壁两侧开门楼入内,直贯厢楼穿廊,是浙中传统做法。前厅面阔三间,明间两缝为七架前后廊抬梁式结构,两山设中柱,是抬梁、穿斗组合式结构。后厅是楼上厅,面阔也是三间,上下檐起翘舒缓,均用一斗三升斗拱承托。东西厢楼各七间,每侧厢楼中间单独辟一间,两旁为楼上厅各三间。

  关于七家厅,十里八乡流传着一个少年立志勇担当的故事。相传当年村中一名小伙子娶了一个聪明贤惠的妻子,两人生活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小伙不久重病去世。那时,妻子已身怀六甲。成为寡妇的女子连带腹中的孩子被一些村民视为“克夫、克父的不祥之人”。孩子出生后,这位母亲靠帮富人家洗衣服、打扫庭院赚些家用,含辛茹苦养大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从小立志,发奋读书,出人头地,让母亲安享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孩子长大后考取功名,衣锦还乡,为母亲建造了七家厅,让乡人羡慕不已。众人口中的“不祥之人”转眼成了“贵人”。

  严明家规扬天下

  距离雅畈镇中心不远的石楠塘村,至今还保留着恢弘质朴的石砌祠堂、悠长悠长的拱门巷、青石板铺的古街和精致优雅的民居。这里的人靠水吃水,一架竹排通城乡,运载着青石、毛竹及各色货品,孕育了原生态的码头经济。几世几代的持续积累,让石楠塘徐氏家族实现了从财富到文明的跨越。而在长期的封建帝制之下,郡县以下主要由宗族自治管理。

  石楠塘徐氏有家规:为人子者,必以孝顺奉亲。为人父者,必以慈祥教子。为兄弟者,必以友爱笃手足之情。为夫妇者,必以恭敬尽宾对之礼。毋徇私乖义,毋异游荒世,毋罔法犯宪,毋信妇言以间和气,毋学博弈以废光阴,毋耽酒色以乱德性。凡此数端,各宜深警。

  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善?恤孤赒急,居家孝悌,处事仁恕,凡济人利物之事,皆是也。何为恶?欺孤凌寡,阴毒善恶,巧施奸佞,舞弄是非,恃已势以自强,剥人资以自富,凡反道败德之事,皆是也。爱子孙者,遗以恶慎之毋从。”严明家规护航家族长久兴盛,更催生出“达则兼济天下”的善举。传徐氏先祖有名徐际兆者,不喜奢华,常衣着朴素,云游四方,某日乘船抵达诸暨,入住寻常客栈,小二背后称他“一袋客”。“一袋客”在当时是对一袋白米闯天下的贫苦人的戏称。不多日,钱塘江涨潮,吞没了村庄,淹没了万顷良田,数万灾民游走他乡,行乞为生。徐际兆见状,就在自金华府到钱塘沿途买粮,赈济灾民。恰逢乾隆云游江南,打算从附近县府调集粮食以缓解灾情,下属县府官员答复无米可购,却在街边见徐际兆义举。后官府就赏了徐际兆一个金华府南平乡司粮吏的官职。两年后,粮仓起火,徐际兆获罪免职,不久后英年早逝。因夫妇伉俪情深,徐际兆去世后,徐夫人一世守节。为表其贞烈,乡人按当时的礼制,在村中为其立旌节牌坊。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