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体验+培训+展销”, 婺城非遗经济探路多面手模式

2019-08-30 09:39:2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编者按

  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文化之风,源远流长,古今交融,中西碰撞,在21世纪催生出一块巨大的经济蛋糕。文化经济有如混沌初开,引众骄子上下求索,踏上拓荒之途。这段崭新的征程里,或大而全,或小而美,抑或是剑走偏锋的独树一帜,留下了哪些供探路中的人们以及后来者借鉴的足迹?本报携婺城区委宣传部、婺城区文产办,开设《文创婺城》专栏,旨在通过展现婺城文化经济项目发展历程,挖掘可供参考的“婺城模式”,以鲜明的跨界视角,搭建真诚的策略分享平台,以此助推婺城文化经济的新跨越。

  连日来,在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吕永明忙着拉坯开模研发琅琊铁店窑系酒瓶,尝试婺窑装婺酒,以“非遗融合”挑战高消费市场。这个深藏在金华江北胜利北街与杨环路交叉口的老仓库,上下三层近2000平方米的空间,分5个区域,容纳了豆浆、烧饼、糕点、麻糍、婺窑、剪纸、扎染、布艺、纂刻、印刷、木工、古琴、书画等20多个非遗体验项目。自2017年3月18日创办至今,吕永明牵头婺城区20多位非遗传承人抱团探索,由内场接待到外场服务,由散客体验到系列培训,由收藏品展示到批量化产销,初步架构“体验+培训+销售”多面手协同发展模式。

  抱团发展实现强大引流

  原磨豆浆成股流出,把它煮沸了是上佳饮品,拿卤水点嫩了是豆腐脑,点稠了就是豆腐。小磨盘还在一个姑娘的手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天长地久一般。一位大叔拿着个大锤子舂向一个盛着糯米饭的石臼,一下一下地打着节奏,打出了麻糍的软糯清香,打出了数十年前的童年记忆。小朋友学着老艺人的样子,手持三尺素,几番灵巧捆扎,蘸进湛蓝的染料池,取出来铺开,好一块蓝印花布。伴着时断时续的古琴声声慢,荡涤着水墨五彩徐徐晕开……这是时常发生在金婺非遗体验中心的动人场景,雅俗共赏,对话古今。

  体验中心提供场地和物料,传承人负责现场展演和体验服务,每个项目单人体验价30元,收入双方五五分。20多个“捧着金饭碗要饭”的非遗项目抱团发力,特色鲜明,依托市中心区位优势,金婺非遗体验中心一经问世,便走红了金华城,日来访量达到800多人次。

  定制接团支撑稳步运营

  持续两个月的火爆之后,人流逐渐分散。就目前而言,多数非遗传承人有自己的主业,非遗传承工作只是副业,单项体验人数达不到一定数量,传承人的收入就得不到保障。

  紧接着,大家尝试将项目体验与节日结合,组织端午包粽子、做布艺,重阳节做糕点,中秋做月饼,儿童节做亲子派对,母亲节做感恩主题活动,父亲节主打陪伴教育……实现强大引流,由此带动其他项目。

  由此启发,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启动“工作日接受团队预约,周末对散客开放”模式,并外拓发展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渤海银行、信泰银行等单位成为其客户服务基地。每周五,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协调传承人时间安排,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邀约散客。

  一段时间后,非遗抱团节庆氛围营造能力强、互动性好等优势充分显现,这支团队频繁以定量购买服务的方式受邀到售楼部、庙会等外场组织展演及体验活动。年团队接待量可达到70多场次。

  如此一来,团队预约定制活动比重不断加大,散客接待比重不断缩小,金婺非遗体验中心进入常态化运营。

  “发现每次外场包场人流量都很可观,我们就想尝试外场跑量。”于是,他们进入万达、永盛等商场,自主参与节日成品展销。“体验中心承担进场费用和现场布置,收入双方四六开。人流量大,日销售额可达2万多元,但因自身法务知识匮乏、商场走账周期长等问题,合作并不顺利。”

  个性化培训推动高净值转化

  做非遗多有这么个感受,入门容易,做好很难;玩一次容易,回头客很难。如何从年平均参观体验8000多人次中发展部分稳定客群,实现高净值转化,成为摆在众非遗传承人眼前的难题。

  团队首先借力“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入方格外国语学校、蒲公英幼稚园、青春小学、北苑小学等学校到中心开展研学旅游,非遗传承人提供专业讲解和面对面指导学习;并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成为孩子们拓展性课程的授课老师。此外,体验中心还与社会青少年宫、蒙特梭利、创景教育、启航教育等培训机构开展相关课程合作。

  这为非遗培训带来了良好的宣传与推广效果。体验中心随之尝试在周末及晚间开设古琴、书法、布艺等个性化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学员,分年龄、分基础组班授课。古诗词诵读更成为众课程中的“后起之秀”,广受小朋友们的喜爱。“这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磨合问题,比如传统漆画有文化、有趣,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但它用油漆做颜料,家长们提出对油漆味接受不了,我们和传承人商议换颜料被拒,课程最终没能开起来。”吕永明说。

  引入学期制培训后,非遗传承人们从中发现了不少“好苗子”。“然而,从客观上看,传统的手艺人授课,重在技艺教授,文化教育相对薄弱,课程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从根本上说,非遗课程的授课师资总体是短缺的,也是不稳定的。”吕永明说。于是,体验中心对部分课程邀请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或引入具有一定培训经验的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遗技艺学习后,为学员授课。

  几番改组后,学员报名的增量却并不明显。“大人参与培训,纯体验的比较多,时不时地旷课,不容易出成果;孩子参加培训,多是为了成绩提升,从小学非遗的理念在家长圈接受度并不高。”吕永明说。

  与此同时,体验中心以婺窑这一项目为试点,推出“会员制”。200元一张的年卡,只本人使用,可在本年度内无限次参与体验,每次体验只需支付泥料成本价。目前,婺窑单项年度会员已发展到150多人。“半年下来,已经有不少会员能自主驾驭拉坯机,出了不少优秀作品。相信这能直接带动前端会员的招募。”吕永明说。

  展销融合驱动产业经济

  “做文化经济,体验通常只能作为前端市场推广,只要做到收支相抵或小有盈利。要实现产业经济,还是要靠卖产品。”吕永明说。

  吕永明是婺州窑烧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新华。近年来,他潜心钻研婺窑中颇具代表性的铁店窑,充分发展其乳浊釉及化妆土工艺,融合金华茶花、婺剧、剪纸等元素,创作摆件、茶器、花器等艺术日用瓷。“婺华天宝”、“杏福随身”等都是其中的爆款。今年以来,单婺窑产品销售营业额就达到了60多万元。

  基于这一数据对比,吕永明有一个构想:寻找合适的机会换个场地,组建“非遗一条街”或“非遗小商城”,给每位非遗传承人一个固定的工作区域,容纳展览、体验和日常产销,让非遗传承人将工作室搬到一起,形成稳定的经营状态,实行园区化运营。

  另外,吕永明正在寻找合作方,尝试开拓淘宝等平台销售渠道,实现个性化产品大规模销售。“目前了解非遗,并有能力推动非遗产品线上销售的运营人才非常稀缺。而且,非遗传承人通常苦练一手好技艺,却完全不了解客户需求,对接不上市场。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吕永明说。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