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婺城乡贤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2019婺城首届发展大会,共谋家乡发展大计。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烧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新华主持设计出品的“婺道”系列套装茶具,被选作婺城馈赠乡贤的会议礼品瓷。该系列套装采用半手工工艺,选取原矿釉,发色及质感有如紫檀木,融合婺剧、婺茶、茶花等地方特色元素,给婺城骄子们送上了盛满乡愁的问候。
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这是婺窑唯一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据贡昌《婺州古瓷》相关论证,婺州窑因州得名,与龙泉窑等同属婺窑系,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时期逐渐衰弱,前后绵延2700多年,首创化妆土工艺,于汉代中期即开始使用青、褐两色釉。西汉以前,婺州窑原始瓷多见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现过青黄釉、彩釉等丰富的釉色,及针点纹、网格纹、连珠纹等修饰图案。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烧制青白瓷、青瓷等,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
个性化标杆,树立大师品牌
自1993年入职金华陶瓷厂,跟着师父钻研婺窑制作技艺,后在中国美院进修雕塑系,“双轨并进”逐步由区、市、省级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最终以从传统工匠圈里走来的人民艺术家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其本人看来,“陈新华”这一个人品牌形象的打造,是其婺窑经济发展关键的第一步。
泱泱大中华,窑系林立。只宋代就有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像婺窑一样的民间窑口不计其数。由原始社会出现滥觞,中国烧瓷技艺繁复。从采泥炼釉到成瓷出窑,要经过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只施釉与点彩先后就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之分。每一件瓷器的发色成型都是胎与釉在窑火考验下博弈的结果。窑变过程中涉及熔点、力学、氧化、收缩膨胀比例等、机理十分复杂。九州大地分分合合,历朝历代起起落落,社会审美由简入繁,又由繁化简,峰回路转九曲十八弯,由此影响各地区陶瓷艺术百花齐放又交相呼应。各大窑口鲜有独特的单项工艺,却有其独特的艺术体系。
“大多数人缺乏对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系统性了解。我们也很难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描述婺窑的特色和优势。再加上婺窑的历史性断层,它在金华本地的认知度就不高。那么,怎样让普通人认识婺州窑呢?从认识带着婺窑标签的大师开始。”陈新华说。
参加业界权威大展,不断捧回大奖,在大众媒体亮相,大师品牌知名度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天球瓶、草木灰釉、跳刀纹、点褐彩、宝香花……从器型、釉色到纹饰,在随之而来的文化评论中,系列特色标签与“陈新华”这个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婺窑广播婺州大地,千窑千色,陈新华的婺窑也曾遭遇质疑。就连陈新华本人对这些工艺标签也不置可否。他说:“文化是动态的、前进的,是否一脉相传不能单看工艺。三国以后婺窑才出现化妆土工艺,那么三国以后的婺窑就不是婺窑了吗?我们传承婺窑,不是简单地传承工艺,而是传承其作为民间古窑古朴的风格,传承它巧妙的创新,传承扎根在婺文化里生活化的审美。”
于是,陈新华倔强地一头扎进去,以藏养藏,不断收入各窑口各时期的婺窑古瓷,钻研其制作工艺,一遍遍地尝试恢复而后创新改良,成为婺窑圈的领军人物。“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或者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必须坚持个性。但个性不是单一的某个特点,而是博采众长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能常变常新的系列作品。”陈新华说。
多层次定位,构筑营销跳板
古往今来,出窑的精品终究是少数。纵是在技术发达的现代,量产工厂瓷也难以“get”到古人巧夺天工的意趣。精品不走量,走量不精品。为了破题多数国遗“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现状,陈新华借助技术杠杆,通过多层次定位,铺设了营销跳板。
和很多现当代艺术家作品一样,陈新华首先将摆件作品推向了收藏品市场。这个圈子里,诸如名人效应、地方偏好等较大幅度地影响了艺术品的价格。“陈新华”个人品牌价值很快兑现。其作品以百万元标价进入上海“宝库”,进而带动以数十万元的价格流通收藏品市场。
市场下移,陈新华将日常手工系列定位中端市场。一把手工壶,把玩起来是手心的小玲珑,壶把、壶扣、壶嘴三点一线,壶里藏着滤网,上面密密麻麻的出水孔。起壶斟茶,水流成股划出漂亮的弧线,足半盏,扣住壶盖出气孔,收口,滴水不漏。茶人圈里玩的就是这不卑不亢的一气呵成、收放有度。同样器型的茶盏,原矿施釉,胎薄釉厚或胎厚釉薄,在炉火中幻化出千姿百态,对应着千人前面的艺术审美,成为“主人杯”的爆款。
这个区间的作品定价多在近千或数千元。珠光青、火石红、鸭蛋青……西施壶、南瓜壶、光器……其中不乏陈新华及徒弟们的研究性习作,亦不乏开窑时意外的惊喜。
待产品研发稳定,便可转交给工厂,以茶具、碗为主的爆款产品经压膜、灌浆等现代流水线成为量产瓷,千杯万盏日用瓷,走进婺州千家万户。
线上直播,破题“体验+”经济
2017年,陈新华在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建成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园区由婺州窑博物馆、婺州窑制作技艺体验馆、大师工作室和婺州窑文创展销馆组成。博物馆展陈了婺州窑发展历史及由三国到明清时期的代表性藏品。体验馆一次可容纳300人同时体验。博物馆开馆当日,吸引中国工艺美术界、非遗文化传承人圈知名人士及社会文化艺术爱好者共5000多人到场祝贺。园区全年免费开放,供人参观。年参观客流量达到2万多人次。
纷至沓来的人流,带来频繁的思维碰撞。系列校庆礼盒、企业会员礼、房地产业主节礼订单不断飘进园区。就在上个月,园区就接到“浪莎”的1万件订单,仅供线上销售。突如其来的大单让陈新华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
然而,同样作为文创界新形态的体验经济,却在园区出现了发展瓶颈。“体验可以带来引流,但是因为区位劣势,产生购买的转化率并不高,而人力成本很高。作为旅游景点,利益分成不合理。作为文化教育基地,效果并不理想。”陈新华说。
近期了解到的“网红经济”却让陈新华忽然脑洞大开。他希望寻找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热爱婺窑,喜欢婺文化,了解新媒体传播,将婺窑、婺茶、插花、挂画等互补性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在网站中;邀请大小朋友到园区体验婺窑制作技艺,同步进行直播。这样,既扩大了婺窑文化艺术的传播面,也让婺窑产品的宣传呈现情景化,并实现一定的带动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