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回家啦!婺城6名援疆教师载誉归来

2020-01-16 10:54:0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苏晓婕 见习记者 田双双

  日前,浙江省第九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和“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首批援疆教师的6名援疆教师圆满完成一年半支教任务返婺。2018年8月,他们带着组织的嘱托,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远万里来到边疆,为新疆阿克苏温宿县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无论是在万里之外的婺城区,还是在温宿县,一批一批的援疆教师始终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只为了让孩子们的未来走得更远。今天,跟随记者一起走近援疆教师,倾听他们的援疆故事。

  项达昌:做好援疆『传帮带』

  他是来自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本过着教书育人的稳定生活,了解到中央教育部“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消息后毅然响应党的号召,加入援疆这支光荣地队伍中。他就是原金华育才小学校长,项达昌。进疆后,担任新疆阿克苏温宿县第二小学书法教师,兼任温宿县46名支教团的总领队,并兼任温宿县第二小学的副校长。

  温宿县第二小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是当地优质示范小学。“学校的硬件设备齐全,老师和孩子们的相处氛围都很好。但是,我发现当地教师教研活动开展不多而且设备及场地运用也很少。”项达昌告诉记者。因此,他联系教研组长、教务处,定制了教师教研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计划。开示范课,教师听课评课,共同学习成长;师徒结对,创办“青蓝工程”一名带多名教师,望青出于蓝胜于蓝;主题讲座,专题专业教师来分享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送教下乡,以点带面,为更加偏远的乡村学校提供教学。社团活动更是形式多样,分别开展了美术、书法、笛子、古筝等社团课程,拓展和丰富了温宿二小的第二课堂。

  “项老师是我们一起援疆支教老师中琐事非常多,也辛苦的一位,不仅要排班、上课、带社团还要带领援疆教师队伍。”项达昌的同事告诉记者。每周12节课,除了担任书法课教师之外,项达昌还带领社团书法课程,并成立了支教教师自管会,建立后勤、工会、教学及保卫组。为支教教师的生活、文体、教学方面提供了便捷,大大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数。

  都说援疆是一段经历,是一份骄傲,是一种精神。参与援疆工作以来,项达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师者的风范,一位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项达昌告诉记者:“一年半的支教岁月,历历在目,一程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施纯:用笔触描绘援疆支教生涯

  “老师,以后我们考上了中国美院去浙江看你。”刚刚结束援疆支教回来的金华四中教师施纯,仿佛还能记起温宿县第四中学学生们和他的承诺。2018年8月,施纯背起行囊,踏上援疆之路。“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一年半时间里,施纯身兼数职。他认为,援疆支教是奉献,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充电。

  来到阿克苏之初,虽然与学生们的交流并不是那么畅通,但是他们的热情给施纯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却是一个值得为之奉献的地方!”在温宿县第四中学,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接触过美术课,为此施纯除了规定的美术课外,还专门为有兴趣和有特长的学生们开设美术兴趣班,用美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在阿克苏,质朴的学生和别样的文化让施纯印象深刻。“有两个学生特别喜欢画画,也很有天赋,一直跟我说要考中国美院,去浙江看我。临别的时候还给我拿来家里的一小袋核桃作为礼物。”想起这段和学生的难忘经历,施纯感触颇多,“当时我很感动,支教不仅是让我们教书,也让我们跟学生交心。”

  “每次打电话回家,听到妻子工作也比较忙,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些下降,总是会觉得心痛。”施纯说,“说起来是我一个人在援疆,其实全家人都在为援疆付出。”为了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牵挂,白天施纯为孩子录上一篇读故事的语音,晚上放给孩子听,再让孩子读一篇文章给他听。一年半的时间里,施纯就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一串葡萄、一个人物、一处风景……在施纯的援疆支教生涯中,他用简练、明快的笔触描画了新疆的独特自然风貌和市井生活,水与色的交融展现了阿克苏的别样风情,也留下了他在援疆支教生涯中的身影。“在支教中,我和学生们都成长了许多,如果下一次还有这样的支教机会,我还会选择报名。”

  周华君:点滴真情浇灌塞外『民族花』

  “援疆支教是责任,是使命,更是一段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幸福经历。”在刚刚结束援疆支教回婺后,婺城区蒋堂镇初级中学教师周华君说道。从忐忑到平静再到不舍,在援疆支教的490多天里,周华君用赤忱和热情书写了别样的教师生涯。

  “气候差异较大,天气干燥。刚到阿克苏,温宿县第四中学的时候,身体就出现了不适,当时心里非常紧张,担心会影响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周华君告诉记者。最后,经过了援友的生活建议,加上慢慢调理,身体状态好起来了,这样的担忧也逐渐解除。

  周华君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刚到温宿四中她便发现这里的孩子基础薄弱,特别是阅读和作文。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方面,她开展阅读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分细节为学生们解读写作方法与技巧。种种举措的施行,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周华君也是一位知心“妈妈”。“我知道您很快就要走了,我和全班同学对您都依依不舍,我永远不会忘记您。”这是一段来自阿依古再丽同学写给“周妈妈”的信件节选。周华君告诉记者,阿依原本是一名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为此她经常找阿依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愉快相处,最终两人变成了朋友,阿依渐渐地爱上了学习,现在成绩逐渐进步。

  “当地的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孩子身边,学习方面靠同学们自觉,其实她们的心理更需要被关爱,而我也为人母,更知道孩子对母爱的渴望,我会经常找她们谈心。”周华君笑着告诉记者。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结束,周华君的心中有感恩、有遗憾,有祝福。看着学生们写的一封封信,周华君心中还有更多的不舍。一次援疆,她收获的是大爱和满载而归的“桃李”。

  方凯:援疆路上的教育『播种者』

  “工作单位和拟任职务:温宿县第五中学英语教师。”2018年8月,在一份浙江省第九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名单上,金华市第十七中学教师方凯的名字赫然在列。“原本以为自己会在前半批的名单上,早早做好了准备,没想到过了一年现在才刚要去。”要支教新疆早在自己的计划中,怀揣着援疆的信念,方凯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援教之旅。

  阿克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一处绿洲,位于塔里木河的上游。但很快,现实给了方凯一个下马威。刚到阿克苏不久,时差、气候成了他最大的敌人。干燥的空气让鼻腔和喉咙饱受摧残,呼吸就是一种痛。

  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方凯的教学动力却越来越足,他说:“是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给我注入了无限动力。”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婺城的学生们早早接触了英语这门课,而在温宿县第五中学,学生们接触英语并不多,婺城的学生可以开始写英语作文,但在那边,方凯得从基本发音教起,有些学生甚至不能流利地用汉语交流。

  教学水平的不同,让方凯着实有些措手不及,但马上他便开始调整教学方法和心态。“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方凯告诉记者,从基本的课堂常规,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凯推翻孩子们以前学习英语死记硬背的模式,从英语音标开始抓起,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老师,能不能不要走?”在离别前的一天,方凯上完最后一节课回到办公室,班里的20多个学生站在门口,大声地喊出了这句话。“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就下了,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话。”一年半的时间里,除了寒暑假,方凯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如果说舍不得,我最舍不得的是和我朝夕相处的这些学生们。”

  陈东升:『任其职尽其责』用爱温暖教育

  在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任务后,近日,金华市第十四中学教师陈东升带着优秀援疆教师称号,带着当地学生深厚的友谊,恋恋不舍地回到婺城。2018年8月作为首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一名物理教师,陈东升告别亲人,来到新疆温宿县第四中学,开始一段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援教之旅。

  “刚得知入选援疆支教教师后,我马上就联系了当地的援友了解情况,知道两边教育情况会有些差距,我想做好万全的准备。”陈东升告诉记者。但进疆工作后陈东升发现,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困难一些,当地学生大部分以维语为母语,汉语的运用并不熟练,个别同学的审题能力非常弱,因为语言的关系,有些孩子题目都读不懂。

  为了尽快适应援疆教师工作,他每天早上早早地进班,中午在教室里帮助学生辅导作业,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悉心指导,并与当地教师携手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班级成绩进步明显,中考时班里有18名学生被地区重点高中录取。“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和逐渐提高的成绩,我也表示欣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陈东升说。

  对于援疆工作者,最难以克服的困难不是饮食、语言、环境的不适应,而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在2018年11月中旬,得知妻子身体不适的消息,陈东升心急如焚,原本家人的陪伴是常事,但是远在千里支教的陈东升,“陪伴”二字却相隔了近4000公里。

  其实,陈东升的付出只是援疆大团体中的一个缩影,婺城更多的教师们在各种角色中互换,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一腔热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杜艳红:为人生画上精彩的一笔

  “杜老师,我们这边下雪啦!”距离杜艳红结束援疆支教的日子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但是每天晚上,这名站前小学的语文教师总是能接到来自温宿县第二小学二年级学生们的电话,跟她讲述着每天发生的课堂、生活小事。

  去新疆支教,对一年半前的杜艳红来说,是不敢想象的,只是她十分向往这些异域地区的生活,觉得新疆是一个美丽且神圣的地方。知道有援疆支教的事情后,杜艳红立马报名,并且得到了家人同意和支持。“他们对我的每个决定都很支持。”杜艳红告诉记者,“正因如此,这次的支教生涯为我的人生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来到新疆以后,杜艳红才发现,她那热情洋溢的教学,三分之一的孩子压根儿听不懂。“从汉语拼音开始教,但是他们只能对口型,语感比较差。”刚到的一个月,杜艳红天天处于嗓子冒火的状态,“心里着急,加上新疆的干燥气候,各种不适症状频出,同事们都说看我挺过来不容易。”

  “杜老师的家乡有双龙洞,在那里还有西湖,不远的地方有黄山……”在温宿县第二小学,每当课本上有关于家乡那边的文章,杜艳红总是耐心细致为孩子们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最向往到杜老师的家乡双龙洞去游玩。”这样的话不止一次出现在孩子们的造句中,也出现在孩子们的一本小册子上,这上面有每一位孩子的名字和想说的话。“我在给他们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他们把本子送给了我,说‘我们怕你忘记我们,杜老师,我们舍不得你。’当时看到这个本子真的十分感动,觉得孩子们质朴、善良。”回想起和孩子们离别的一幕,杜艳红还记得那些曾经笑意盈盈的眼眸,说着“杜老师,我们想你了”。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