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网络中国节

婺城耄耋老人的年节记忆

2020-01-22 09:35: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王静姝

  记者王静姝

  新年将至,年味儿浓遍街头巷尾。儿时的小花灯、灶头的一碗扣肉、精彩的年俗、合意的春联……不同阅历的人品味出了不同的年味儿,不同年纪的人对过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孩子们借机恣意玩耍行乐,享受节日的喜悦,而耄耋老人则难免要追忆一番,记忆里的年节……

  风雨飘摇到安稳幸福

  城东街道的苏亦萍老人今年93岁,她在福建省厦门市的鼓浪屿上度过了自己的孩提时代,后来随家人迁居到浙江温州的洞头县。谈到记忆里的年节,苏奶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自己年少时的那一年。

  “那时候是战争年代,大家都跑到山上躲了起来,担惊受怕根本过不好年。”苏奶奶说,当年自己才十多岁,和父母还有其他百姓一起在山上躲避日军,元宵节当日,日军侵略者上了山,找到了他们,“侵略日军叫所有人都出来站好,但有一个男的想起食物还在火上烧着,耽搁了一会,结果就被按在地上一顿毒打,满头满脸都是血。”

  似乎对所有人来说,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过上一个安稳年是一种奢望。

  再后来,苏奶奶成了家,又因为工作变动定居在金华。“日子总算安定下来了,当时我在环城小学教书,家人都住在学校宿舍里。”苏奶奶告诉记者,自己生育了三男一女共四个孩子,大儿子留在温州由婆婆抚养,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在金华长大,每当过年,男孩子们总吵着要放鞭炮。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好看的烟火,我儿子就把那种一串串的鞭炮拆成一个个点来放,也能开心很久。”苏奶奶回忆道,当时的年夜饭和现在比起来也十分简单,“烧个红烧肉,弄点平时不怎么吃的荤菜,再买个腌猪头,还有一些糕点,就算过年了。”

  虽然现在并不常见,但腌猪头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经典的年味儿,夹一块入口,满口咸香令人难以割舍。“每次切腌猪头的时候,孩子们就围在桌边等了,弄一块他们先尝尝。”猪耳朵口感清脆有嚼劲,小孩子都喜欢吃,苏奶奶往往先分一小块给孩子们解馋,再把其余的猪头肉切整齐、收好,等年夜饭的时候再端上桌。

  一家人吃过晚饭,围坐在桌前,端上花生米、瓜子等零嘴,佐以自家酿的米酒,一边谈天说地,一边下棋、打牌。小孩们也被允许喝上一点点刚刚甜的米酒,在还没有春晚的的年夜里,带上兄弟姐妹,再约上小伙伴,组起队来撒欢。

  后来,儿女们逐渐长大,各自远行、成家,苏奶奶的小儿子和女儿留在金华。孙女和外孙女出生后,年夜饭的饭桌上更热闹了。每年过年,两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娃娃在饭桌上,有模有样地给苏奶奶拜年。“我还记得她俩小时候一起给我拜年的模样,姐姐先说‘祝奶奶福如东海’,妹妹再说‘祝外婆寿比南山’,现在两个人都二十几岁了,还是这一套。”苏奶奶笑呵呵地说着,脸上荡漾着慈祥的笑容,“现在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社会安稳,日子越过越好,每到过年,我真心觉得越来越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简陋寒酸到舒适惬意

  冒着绵密的小雨,踏过整齐的石板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记者来到了竹马乡竹马馆村的一幢小房子里。这里,就是老人姜桂仙的家。

  姜奶奶今年97岁了,虽然年纪大了,但勤劳的她每天依旧拿着簸箕扫把,把自己的家打扫的干干净净。“平时每天都扫的,要过年了,更加要弄干净。”姜奶奶慢悠悠地说。

  谈起过年,姜奶奶直言,在很多年前,每当春节来临,自己总会有些发愁。“这么多孩子,上哪弄好吃的过年呢?”

  原来,姜奶奶一共养育了五男二女共七个孩子,但姜奶奶家的条件却不是很好。“以前家里条件差,又有那么多张嘴要吃饭,我经常担心小孩吃不饱,过年也没什么东西能烧来吃的。”姜奶奶回忆,那时的春节,他们没有什么能招待客人的,只能炒点花生米,大家分着吃。自家的年夜饭上,也没有多少肉,鸡蛋就算好东西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用来消遣的玩意,“以前过年小孩也没什么可玩的,鞭炮我们当时买不起。”

  就这样,孩子们逐渐长大,一年又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了,姜奶奶家的条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变越好。“我大儿子后来做了木匠,二儿子做了油漆工,现在他们也退休不做了,女儿家里条件都还不错。”因为家中还有一个天生不会说话的儿子,一直都和姜奶奶住在一起,所以现在姜奶奶每年也都在自家陪这个儿子过年,“其他的孩子们过年也都会来看我,还有孙辈们也都一起来的。”

  “前几年村里老年食堂开起来了,我平时就在那里吃中饭和晚饭,我这样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是免费的。”谈起现今的生活,姜奶奶乐呵呵的,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村上现在也很漂亮,环境很好,每年我孙子他们回来看我都说家里越来越美了,现在我过的很舒服。”

  朴实简单到“仪式”十足

  说到现今的年,家住城北街道凤凰山社区93岁的鲍竟明老爷爷随口就能列出许多变化: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了,以前吃不起的肉也不用等到过年再吃了,美味的糕饼点心早不是条件好人家的稀罕物,家家户户挂着的腌制品、菜干越变越少了,置办过年的新衣服也不用那么“精打细算”了……

  鲍爷爷原先在安徽合肥某部队担任部队教师,转业后回到金华十四中任教,育有一子二女。谈起以前的年节,鲍爷爷的老伴关国华奶奶对记者说:“以前孩子还小,家里条件也很一般,没什么零食可以给他们吃的,只有在过年会自己炒点红薯片、做点米花、冻米糖来给孩子。”

  鲍爷爷家的孩子十分文气,平时不乱跑乱闹,哪怕是到了年节,也从不打烟花爆竹的主意。甜甜的冻米糖倒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兄妹三人对这来之不易的甜蜜也十分珍惜。

  “那时我们的收入很少,我本来在上班,一个月收入二十元,但是请保姆帮忙带下小孩,一个月就要付二十五元薪水,还要另给保姆两斤米,所以后来我就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了。”关奶奶说,以前大家都不富裕,平时难得吃一顿肉,年夜饭上才多烧一点荤腥,大家凑到一块吃,“我们鱼也吃的不多,过年了生产队会从鱼塘里抓鱼,每户人家能分到两条。”在关奶奶的回忆里,平日孩子们的新衣也不多,衣服大的穿了再给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过年大家才会置办一身像样的新衣。

  虽然家里不富裕,但鲍爷爷和关奶奶对子女的教育依旧十分上心,在二老的悉心培养下,儿子的学习成绩优异,现在成为了上海某大学的教授,二老的大女儿也在小学任教,现在已经退休。

  “我们年纪大了以后,都是和儿子女儿一起过年的。年夜饭一般都在小女儿家吃,两个女儿会一起烧饭,儿子也从上海赶回来团圆。”二老还告诉记者,留在金华工作的孙辈也都会一起回家吃团圆饭。

  说起今年春节的计划,二老开心地告诉记者,儿子已经把计划早就定好了,准备边旅行边过节。“今年计划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全家一起出发去横店,大年初一再回家。”这几年,鲍爷爷一家都是全家一起过年的,在短途旅行中度过春节,“也算是庆祝春节的小‘仪式’吧。”老人笑着说。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