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悠悠鹿水畔 千年婺茶香

2020-06-22 09:13:5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文 徐美琴

  记者张苑文、徐美琴摄

  仲夏的鹿女湖,苍翠的青山环绕着一汪澄澈的碧水,在山水相依的尽头映出落日的余晖。湖畔游人三三两两,信步沙滩与草地,置身久违的舒适。长久以来,这里流传着一个有关鹿女的传说,翘首远眺的鹿女雕像、近旁的小鹿、相簇相拥的鸳鸯树,无不催人遐想,流连沉思。经过系列景观改造,鹿田早已脱胎换骨。行走中的游人,或不曾留意,悠悠鹿女湖畔,那片碧色绵延的缄默茶山于时光流中亘古不变,亦或不知,万卷经纶的鹿田书院里,一味茗茶香已流溢千年。

  1 、鹿水之畔出贡茶

  鹿女湖畔自古便出产举岩茶,品质优越,一度为贡品。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这是婺州举岩目前发现的最早见于史料的记载。这在明代方以智著《通雅》中可得佐证,“婺州之举岩碧乳……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此后,“斤片方细,煎如碧乳”成为世人口中举岩茗茶的最主要特点。

  从婺州举岩的演变历程,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宋代吴淑所著《茶赋》载:“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与插花、挂画、焚香合称“宋人四雅”,举岩茶之“绝”跃然纸上。

  到了明代,茶作为百草之一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提及婺州举岩,“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到了明代,举岩出现了明确的贡茶记载。明万历六年《金华府志》卷之七《贡赋》载:“进新茶芽二十二斤”。由此,婺州举岩也于此时发展至鼎盛。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潘希曾于游金华山时题《北山茶》诗一首,曰:“春来谣忆北山茶,青碧丹崖榜我家。采露撷烟空梦寐,沿河溯济共年华。求闲会了三生愿,知足何须七碗加。燕语莺啼春送尽,又看光景到萱花。”明代顾元庆著《茶谱》载:“婺之举岩,丫山之阳坡……其名皆著品。”明代许次纡著《茶疏》载:“东阳之金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为伯仲然。”田艺蘅《煮泉小品》中更表现出对金华茶的偏爱:“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

  时至清代,婺州举岩作为贡茶被一再载入史册。《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康熙金华府志、道光婺志粹》卷之七《贡赋》载:“明岁进新茶芽二十二斤。”又有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婺州有举岩,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也。”刘源长《茶史二卷补一卷》载:“婺州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烹之如碧玉之乳,故又名碧乳。”

  2 、高山流水遇知音

  谈及举岩的缘起,民间传说中大抵与一位名叫吕永和的隐士有关。

  东阳人吕永和本在婺州刺史李纾门下当差,管理婺州八邑公产。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吕永和任满,却未还乡,而是择了鹿田村定居。据说是为这灵山秀水中的动人传说打动。相传当地有位叫宋玉女的姑娘,收养了一只受伤的梅花鹿。小鹿知恩图报,通达人性,常帮宋玉女进城采买,下地拉犁。一次外出途中,小鹿不幸被猎人所杀。宋玉女不知情,登高远眺,翘首盼着小鹿归来。式微式微胡不归,小鹿迟迟不归,玉女在山头站成了化石。鹿田村也因此得名。

  动人的传说滋养了真挚的性灵,流泻在指尖,成就了举岩茗茶的诞生。相传吕永和见鹿田村身处深山密林,村东北有洪头山,西南有白望山,山上尽是茶树,山高多雨,云深雾重。时值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茶好时节,吕永和携家小上山采茶,回家后细心摊、炒、抓、挺、烘,制作新茶。且以新火试新茶,眼观汤色,碧绿澄澈,仿佛已将满山苍翠映入其中;略闻其香,芳香扑鼻,已然采撷了四季花果之气;小品清茗,茶汤清冽,收纳了高山流水的回甘。

  吕永和欣喜不已,有意为新茶取个雅名。一日,他站在家门口极目远眺,望见鹿女峰下,粗壮的石柱之上巨石磊磊,有如仙人举岩。得此启发,吕永和便将新茶取名“举岩”。婺州举岩由此诞生。

  时至今日,那座曾经感动吕永和的鹿女峰,那片曾与吕永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举岩茶山,依然静卧在鹿水之畔,千年未改。

  3 、论道婺学泼茶香

  越过鹿女湖,穿过举岩茶山,丛林深处便是那处鹿田书院。书院始建于宋代,于清末时大修,于千年间承载了婺学名师讲学、礼祭、藏书之功用,更成为婺学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集散地。灵动庄重的编钟声响起,鸿儒讲学、大笔挥毫,君子读书倦,恰是茶香清逸时。故鹿田书院自古就有“书茶二绝”,佳偶天成。

  相传这味举岩茶香,不仅令婺州才俊文思如泉涌,还曾经由一代大儒吕祖谦之手,化解了“鹅湖之会”上的一场论辩干戈,以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让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婺学思想大放异彩。

  南宋淳熙年间,本是儒学传承发展的繁盛期,吕祖谦创立金华学派,与理学家朱熹、张轼齐名,号称“东南三贤”。当时,朱熹与陆九渊在学术思想上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并因此心生不悦。吕祖谦有意讲和,同邀二人及东南一带学者共赴“鹅湖之会”。

  会中,朱、陆二人剑拔弩张,辩论十分激烈,一讽为“禅学”,一讥作“支离”,场面尴尬。吕祖谦急中生智,取出随身带的“婺州举岩”,悠悠然泡茶,待客,亦自饮。一抹澄碧之色,一股甘香之味,浓烈而不失清雅,恬淡而不失真味,茶汤由公道入一众杯盏,令在座大儒们入口入心。吕祖谦借茶论道,“得者有其失,失者有其得”,顺势推出其主张的兼容并包、文武并重、求同存异之思想,大儒们深以为然。由此,婺学文化借举岩之力名声大振。

  4 、举岩复兴看今朝

  婺州大地上,举岩茗茶与婺学文化独领风骚越千年,却于清末遭遇乱世,一度失传。然而,这份茶香与书香早已融入涓涓双龙泉,流淌进婺州人的灵魂。上世纪70年代,婺州举岩试制恢复成功。

  婺州举岩重出江湖,便惊艳八方。自1979年到1981年,婺州举岩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1981年,全国供销系统名茶评比会上,婺州举岩被列为“浙江省四大名茶之首”。

  很快,婺州举岩的现代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被提上日程。2006年,婺州举岩由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接手经营,并成功申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婺州举岩成功申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婺州举岩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在茶行业绿茶大类尚属首例。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