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苑)经过44天的持续创作,日前,婺城区漆画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倪建新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大漆文创新作。一幅长1.35米,宽0.85米的画板上,一幅大漆岳飞像气势磅礴,旁侧题“还我河山”,倏然间唤醒了记忆里那个充满离别与遥望的大宋,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前仆后继征战沙场,亦如疫情突如其来,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纷纷奔向战“疫”现场,幸而有他们,山河无恙。画面凹凸有致,呈现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色彩鲜明,触感光润。
倪建新介绍,这是他基于传统漆画进行的文创探索。先在画板上勾勒出画面轮廓,再打好底,在轮廓线上打上小钉子,留出一截作支撑,然后刷一道大漆,晾干后,再刷一道,如此往复,最终用小刀切割刻画出人物细节。这是早年传统漆画在家具制造及家装家饰制作中常用的技法,久已无人问津。
自18岁时初学漆画,年复一年,这坛大漆已伴着倪建新走过了45个年头。“既然下决心要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一辈子,把它越做越好。”老匠人的言语淳朴无华,却掷地有声。一幅漆画可大如屏风,可小如扇面,从一遍又一遍地打底,到几番费思量的轮廓设计,再到一次又一次的调色配比,一个个局部落笔的把握,一层覆盖一层的铺陈描画,各色人物花鸟活态渐生,颇显气度,一幅稍精致的作品,倪建新总要忙活半月有余。
旧时各家请漆工师傅上门,多是因为婚嫁之仪或乔迁之喜将近。在八九十年代,因为活儿多,时间紧,倪建新手头总会备上一个小本子,按各家的好日子做好排期,漆好了新郎家的大床、衣柜等大红大件,又赶去画新娘的床头柜、书柜、圆桌等喜庆嫁妆,婚礼当日,两家物件往婚房里一放,便是天造地设的一整套。一把把的大红喜糖被塞进倪建新手里,让爱吃甜食的他甜在嘴里,乐在心里。
一晃数十载,倪建新执着一笔漆画技艺,创办漆画传承基地“紫阳漆画馆”,先后落地公益创投项目“漆画进校园”、“漆画进社区”,走进莘畈乡、箬阳乡,以大漆墙画助推乡村文化建设。非遗传承路漫漫,须将上下而求索。年过花甲的倪建新感受到了婺城大地徐徐吹起的“文创风”,在逐步恢复传统漆画技艺的同时,试水文创,让漆画艺术连接人们记忆里的乡愁。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