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0岁的周志明从外地回到蒋堂镇开化村,沿着十亩荷花池看美景,步入古朴的街巷与村民聊天,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他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及周末,回家乡看看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村庄变美了,生活变好了,这就是咱百姓期待的小康生活。”
撸起袖子焕新颜
周志明是土生土长的开化村人,几十年来,见证了村庄的点滴变化。2000年初,该村是名副其实的贫穷落后村,村里硬件条件差,环境脏乱差,十亩荷茶池还是村民眼中的“臭水塘”,用周志明的话说“村民们的生活没有奔头”。
2016年,开化村主动对标、找准定位,启动精品村建设。全村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工作清单,全力推进生活污水、饮用水安全、道路优化、古建筑保护等建设进度。同时,村庄持续开展全域美整治工作,结合垃圾分类、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卫生死角、乱堆乱放进行大起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开化村,亭台楼阁掩映在白墙黛瓦间,曲径通幽处荷花亭亭玉立,一步一风景,处处皆诗意,美丽乡村画卷尽情舒展。
多措并举振经济
一直以来,开化村建有一处砖瓦厂。早些年,村集体经济全靠这家砖瓦厂维系,村大支出多,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周志明回忆,2009年,当新一任村支书周建军上任时,村民们都带着疑问,“一穷二白”的开化村该怎么发展?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2009年,村里把砖瓦厂附近的一块50余亩的荒地做了平整,办起木材市场,建造了24幢标准加工厂房,安置了70余户木材加工企业,给村集体每年增加了130万元的收入。
2016年,村综合楼建设完成,出租给超市及生鲜配送企业,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同年,开化村木材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开工,道路硬化、绿化等相继完成,一个硬件更完善的市场跃然而出。
近年来,开化村积极拓宽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的幸福指数,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33.21万元。
采访中,周志明还欣喜地告诉记者一件事,“到今年11月,我满60周岁时也能领到每月100元的补贴了。”原来,开化村一直有为老人发补贴的传统,无论村集体经济多薄弱,历届村两委都保持着这个传统。“从每月5元、10元逐步增加,今年起,60周岁、80周岁以上老人分别可以领到100元、150元的补贴呢!”
莲廉文化促干劲
说到开化村,不得不提起莲廉文化。开化村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后世迁居地,莲廉文化是流传千年的精粹。夏至时节,步入开化村,无论是十亩荷花池,还是千年古塘水阁塘,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竞相绽放的景象。
2018年,开化村莲廉文化馆落成,并开辟村内十亩农田打造莲花基地、注册“清涟莲子”品牌,打造莲廉文化。如今,该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婺城及周边的文人墨客、学者专家和普通百姓前来参观学习,成为研学游、乡村游的选择。
在莲廉文化的影响下,开化村以党建延伸廉政,形成了一套思想“育”廉、保障“养”廉、承诺“促”廉的干部管理方法。得益于此,近年来开化村实现了工程承包村干部“零参与”,村级工程领域“零信访”,党员干部以“廉”促干,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力。
“现在我们村,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像周志明一样的开化村村民纷纷表示,全面奔小康的路上,我们的生活节节高。(记者马晓芬)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