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跟工薪阶层一样每月按时发月薪,在家门口就业,时间安排上也比较自由,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真的挺好。”9月18日,吃过早餐后,白龙桥镇叶店村村民施双球来到了“来料加工车间”上班,她的工作是负责箱包车线,只见她熟练地拿起布料,脚踩缝纫踏板,在“哒哒哒”的踏板声中开启一整天的忙碌。
施双球家里有5口人,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丈夫平日忙于工作,前几年,施双球一直待业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她时刻都想着尽快找一份工作,可以帮衬家里。2019年,施双球得知村里的“万和箱包”来料加工厂正在招工,就立即赶来应聘,和车间其他姐妹一样,经过车间技能培训,正式上岗成为了一名箱包车缝工人。
“这份工作是我最好的选择,每个月工资在3500元左右,家里有事就可以随时回家,路程不到5分钟,接送孩子上下学也非常方便。”施双球告诉记者,厂里管理非常人性化,福利待遇也很好,工人病假发补贴,节假日发慰问品,加班提供免费晚餐,年底还有奖金和表彰年会,她觉得非常温暖。
钱文锋是这家来料加工厂的经纪人,原先这只是一家小小的手工家庭作坊,在区来料加工政策支持和区妇联的悉心指导下,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如今已经成为集加工、设计、业务于一体的外贸出口企业,吸纳了近50名本地留守妇女和外省流动妇女就业。钱文锋告诉记者:“区妇联会定期开展经纪人技能培训,把全区的来料加工业同行召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来了急单大单,各加工厂之间可以相互调剂,有利于整个行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走进琅琊镇金兰村、沙畈乡高儒村、蒋堂镇上邵村各个“来料加工车间”,里面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热情高涨,争分夺秒。“我一有时间就来厂里剪线头,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这几天基本都能做到100多元一天。”车间工人苏菊花告诉记者,她从事来料加工工作已经有10余年,收入不仅可以承担日常生活开支,还能时常给家里的小孩买些小礼物,生活有滋有味。
婺城区来料加工业起步于2000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全区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400余名,加工人员近万人。近年来,区妇联一直致力于引导低收群体创收增收,扶持发展来料加工经纪人,培养来料加工专业村,带动更多妇女投身来料加工业,成为产业主力军;以开展“三服务”活动为契机,通过入户走访,深入了解产业形势,为企业所面临的加工场地、资金周转、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增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灵活就业型、大众普惠型产业,婺城区来料加工业的有效运转,在农村群体的就业增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真正实现了“车间设在家门口、持家创收两不误”,成为了增收、脱贫、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据了解,下一步,婺城区将继续优化来料加工业的发展环境,加强经纪人的技能培训,提升来料加工从业者的素质水平,鼓励更多低收入群体及闲散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应激励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拓宽渠道,推动全区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带领百姓增收致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