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章馨予、余菡文/摄
进入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已几乎成为个人“标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健康码出行、视频联系亲友、网上购物……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很多老年人并没有“触网”,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生活中处处遭遇不便,“数字鸿沟”日渐加深。
连日来,记者对我市部分老年人“触网”状况作了调查,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困境:大批老年人没能搭上信息化快车
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
当前,我市人口老龄化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呈现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等特点。至2019年底,金华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7.8万人,占总人口的21.91%,其中有残疾证的老年人6.5万人。
我市老年人口网民占比多少?根据权威人士推算,这个数字并不比全国范围统计的结果乐观,有相当一批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这提醒我们,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一个重大课题,尤其疫情防控背景之下,更具紧迫性。
“儿孙们说了很多次,要给我买智能手机,但我平时除了打打电话,其他功能用不上。再说生怕哪个键按错了,一不小心钱被扣掉。”今年80岁的邓奶奶无奈地向记者说。邓奶奶的儿孙们有时也会教她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可她觉得太复杂,学得慢,忘得快,刚教时会用,可过段时间就不记得了。
这种无奈,在医院里更是常见。记者上周走访了市区几大医院,大厅里醒目位置大多张贴手机预约就医方式的介绍说明,患者只要下载App或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就能预约就诊,记者发现,导诊台周围站满了老人,老人们向工作人员甚至重复咨询相似的问题。市中心医院挂号处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已预约的老人大多是在子女帮忙下完成预约的,就诊的老人中,大多数还是靠他们自己一早来医院排队挂号。
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形中也已成为老年人融入当代生活的一道屏障。虽然他们中有人努力地尝试学习、适应,但大多数还是表现得茫然无助。市民张女士认为,不少老人一时还是很难改变大半辈子养成的生活习惯,他们出门乘车仍旧习惯带公交卡,买菜等购物活动还是喜欢用现金,能主动适应智能生活的老人其实不多。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网络带来的种种生活便利感到新奇,他们有的已经从中尝到甜头,很想跟上年轻人的步伐,不想被网络时代抛弃。可是,当他们找家里的儿孙请教,这些年轻人工作比较忙,有时候甚至嫌烦不是很乐意教,这样的请教结果,老人们往往只能零零星星地学到一点东西。
“不是没教过,也不是不想教,只是感觉每次花很大工夫教完,老人下次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宁愿老人有需要时帮他们操作。”市民小李说,年初疫情期间他曾尝试教父母亲如何用手机买菜,像打开App、选择超市、查询菜品、下单付款,这些自己一分钟就能搞定的操作流程,对于父母来说,要教上好几遍,他们时不时蹦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似乎每一步操作都存在层层障碍。
探索:多方培训帮助老人融入智能生活
老年人急切地想融入网络时代,年轻人由于工作忙,不能时时陪伴老人,帮不上多大忙。这时,老年大学、社会组织等可以发挥作用。
“老年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学员都是零基础。所以我们都是从开关机、快捷键使用开始教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2015年起,金华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每年举办两期,每期安排安卓系统班和苹果系统班,教学32个课时,每班35名学员,至今已有上千名老人受益。
课程任课老师徐月苗表示,智能手机教学课程按老人学业进度实际情况而定。针对零基础的老年人,老师会手把手教学,尤其是微信、淘宝等软件的使用,对老年人来说难度较大,需要长期、反复地学习和训练,最好家中子女能耐心配合、帮助老人学习。
金华市图书馆自2016年推出中老年电脑公益培训、中老年智能手机培训以来,相关课程受到广大中老年市民的欢迎。培训内容包括:如何选购一台适合自己的智能手机,如何使用4G、Wi-Fi、GPS、蓝牙等功能,如何搜索、下载、安装和卸载手机App,如何使用微信发语音信息、打视频电话,如何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缴水、电、煤气、有线电视费,如何使用乘车码坐公交车、地铁……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来参加培训的中老年学员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都很强烈。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面向中老年人开设的智能手机应用培训课程教学内容还在不断进阶。2017年,市图书馆推出手机摄影课程;2019年,推出手机视频课程;今年,市图书馆提升服务,开展公益课进社区、乡镇等培训活动,“抖音”软件的使用成为成人手机视频制作公益培训课的重要教学内容。9月22日,成人手机视频制作公益培训课在金义新区多湖街道开班,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参训学员年龄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
我市积极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的探索远不止上述这些。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有一群志愿者团队,他们有的每周为失智失能老人和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服务,有的帮助老人改造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状态;有的进社区当“老师”,给老人讲授使用智能手机的方法。
“大概从2014年开始,被年轻人淘汰的iPhone4手机转到他们父辈手上,然而不管是微信还是QQ,大多数老年人都不会用,子女通常需要花三四遍去教他们用。也是从哪时候开始,我们尝试办老年人手机电脑培训班。”市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欣记得,当时中心在市区南苑社区、阳光社区等地设立教学点,学员中有一名50来岁的阿姨,说她陪母亲出去旅游,拍照时发现母亲脸上都是皱纹,于是想学美图秀秀去皱纹,学会后她高兴极了。不过刘欣坦言,这样的培训有一定局限性,教师人手有限,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学员却是这批培训完还有下批,因此,中心呼吁已经学会的老年人去当志愿者,培训下一批学员。
破局:打破“数字鸿沟”需共同努力
如何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帮助“慢速度”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思考并需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目前有意向使用智能手机、手提电脑,且比较活跃的老年群体,在城市,主要是75岁以下的男性和65岁以下的女性;在农村,男性在60岁以下、女性在55岁以下。”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方春荣认为,老年人大多属于数字可塑群体,只要对他们抱有耐心,加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完全可以让大部分老年人享受到无障碍的数字生活。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了解和应用主要还是靠子女帮助,社区有组织的培训不多。关爱老年人,孩子们不妨多花点心思、多一点耐心,教教父母如何“玩手机”,尽量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化、数字化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老年人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来自便利生活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来自丰富自身精神娱乐生活的需要。如今,线上平台的优惠补贴等多种因素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点餐、支付和网购。“银发经济”开始成为网络消费的新生力量,老年人也能借助互联网浪潮让自己的夕阳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顺利搭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快车,空余时间多、辨识能力弱、网络安全知识不足的老年人很容易成为互联网诈骗对象,尤其对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老人而言,遭受互联网诈骗的后果更为严重。
如何对老年人提供更便利更友好的网络信息服务?相关人士提出,归根结底要做到更精准、更精细,要分门别类、不断细化。市卫健委老龄办呼吁,各机构、企业在进行软件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类人群,尤其尽可能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优化智能终端,去除一些繁复的设计,设置诸如智能语音等功能。包括手机、防走失手环、腰带、血压仪等智能产品,推出业务功能时要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程序操作简洁易懂。同时,在发展线上渠道的同时,也要保留线下渠道,必要时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并配备工作人员帮助老年人,让老年人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我们应该给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指导他们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机、电脑。同时制定激励机制,通过社区线上报名渠道等方式,鼓励老年人更多地接触智能手机、互联网。”刘欣认为,老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探索,进步会更快。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