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盛游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省级金义新区、义乌综保区等一批重量级改革平台成功落地,发展能级更强、开放层次更高;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东阳花园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等由我市承担的重大改革项目成效显著,金字招牌更响、示范效应更强;水电气网集成办、企业开办智能化等便民利企“一件事”改革持续迭代升级,办事服务更优、办事体验更好;高铁站服务提升、车检“一件事”等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1+10+X”行动全面推进,改革领域更广、距离群众更近;改革大竞赛活动走向纵深,深化改革的推进、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改革氛围更浓、首创精神更足……
今年以来,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考验,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谋奋进之局,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增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17项,远超去年数量(7项),以全面深化改革的走深走实,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能、创造更多可能。
以“两优一高”促进“整体智治”
全力打造“两优一高”市,是金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也是将制度供给、政策创新、数字赋能等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主要载体。其中,改革创新是加速转化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系统融合、综合集成、高效协同的改革进程,也是“整体智治”体系逐步形成、不断健全的过程。
让营商环境更优。疫情影响下,一组数据为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今年1—9月,我市新增市场主体21.55万户,增量居全省第一。这背后是深化“三服务”的制度创新,“三大员”俯下身子、沉入基层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是企业开办“零见面”的改革升级,企业注册申报提速50%、登记审核提速80%以上……
金华市智和广告有限公司负责人麻志彬说,现在只要在电脑里输入公司名称,经营范围就会自动匹配生成,再也不用手动一项项填。通过企业“智能登记”平台,他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拿到营业执照,对这样的办事体验很是满意。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标准地”招商地图应用、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天”改革、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等改革机制持续推进,也带动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让便民服务更优。把原来分散在多部门的事项,按照群众办事视角重新整合,重点推出72项“一件事”改革。在完成全省推出的“一件事”规定动作基础上,今年以来,市本级新梳理11件群众和企业“一件事”,其中涉及群众的有犬只登记、一警情三推送、人才政策享受“一件事”等8件,涉及企业的有水电气网联办、集体合同备案、田间“一件事”等3件。
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来自于办事更加便捷,还来自于公共场所服务的大提升。兰溪门市场“老市新开”,从传统单一的菜市场转型为集菜篮子民生保障、社区便民中心、便捷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百姓生活综合体;车辆年检只需交钥匙、交钱、领钥匙3个步骤;杭金衢高速金华服务区有了温馨的“司机之家”……今年以来,我市以“1+10+X”项目体系为核心,着力推进交通设施、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圈、市场、公共体育场馆、医疗场所、车辆检测站、城乡公共厕所等九类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努力实现公共场所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让机关效能更高。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横向贯通的衔接点,如果机关内部跑不动、效率低,将直接影响群众、企业办事效率。我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决心,紧盯办事频次高、干部感受“烦”、部门联动弱的业务,在系统集成上做“加法”、程序材料上做“减法”、办事效能上做“乘法”,深入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变“人员跑”为“数据跑”,变“面对面”为“键对键”。数据显示,与改革前相比,部门间办事平均压减材料3.16份、缩减时间16.98天,“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大家普遍反映,资料减了、不用跑了、盖章少了,部门间办事效率真正提高了。
以重大改革提升发展能级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在建设“重要窗口”开局起步之年,我市坚持用改革的重锤擂响发展鼓点。
抢抓重大机遇,改革大有可为。8月30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获国务院批准;9月24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挂牌;10月26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继省级金义新区获批后,金华迎来又一重大战略机遇,迈入“自贸试验区”时代。
“自贸区金义片区的成功获批,是以我市诸多改革发展成果为基础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改革创新要求。”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自贸区带来的是大胆闯、大胆试的广阔空间,是一片改革的先行地。按照“一都两中心一港一地一平台”功能定位,我市迅速开展建设方案编制、分解落实任务项目清单、研究谋划具体指标体系,正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有关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推进重大试点,改革步履铿锵。如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已推动复制实施130项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并总结形成跨境电商贸易数据认证、境外自然人银行开户等超过100项试验区创新案例,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金义都市新区先行落地。在东阳,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铺开,正加强影视产业全流程管理规范、影视工业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索;花园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有序进行,55项改革任务中已完成30项。随着这些“国字号”“省级唯一”的重大改革项目不断深化,改革全景图中有了更多金华智慧、金华实践。
注重推广经验,改革效果集成。今年以来,我市更加重视各项改革试点的后期评估与推广,实现从点上突破向整体推开转变、从碎片化向一体化升级,推动形成改革1+1>2的系统集成效应。其中,既有借鉴他山之石,如编制《京沪杭及先进地市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经验做法复制推广清单》,复制推广经验做法24项;也有坚持自主创新,如面向全市范围建立改革案例库、改革实验库、改革事例库,归集可供学习、借鉴、推广的改革经验,使更多改革成果产生更大成效。
以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让改革永葆活力的机制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改革。今年伊始,市委、市政府便以改革大竞赛活动为总抓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活动进程中,市委改革办紧紧围绕进一步激发改革拼劲闯劲干劲,着力完善相关推进机制,真正让改革成为人人参与的“必修课”。
通过比改革创新、比改革攻坚、比改革速度、比改革深化和改革领跑举措、创新案例、重大试点、重点指标评比,各地各部门以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将改革成效纳入各季度“晒拼创”考评范围,各领域攻坚克难、大胆创新、锐意开拓的精气神更足,一个个产业项目、民生工程接续完工、落地见效,提升的是产业层次,完善的是城市功能,增进的是民生福祉。
“一把手体验”让改革更加贴近基层所盼。今年以来,这项在全省首创的改革机制进一步创新,形成“体验—整改提升—再体验”和“部门自查—群众好差评—对照督察”的双闭环,确保体验不走过场。同时,体验内容也从线下办事大厅到线上网办操作延伸,以群众企业视角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找到堵点、及时疏通。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300多名“一把手”开展体验活动,体验办事事项680多项,检视问题400多个,整改问题200多个。
第三方“督察”使改革站稳人民立场。今年7月,我市成立首支改革督察队伍,由企业负责人、群众代表、事务所、中介机构、两代表一委员等30人组成。他们的任务,就是带着企业所盼、群众所需参与改革进程监督,促进改革举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督察员的意见建议,已择优转化为市县改革的任务举措,“人人参与、不当看客”的改革氛围日渐浓厚。
然而,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成果究竟如何,需要实践来检验、群众来打分。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发展的瓶颈在哪里、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堵点在哪里,改革的重点就在哪里;按照“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谋划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努力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