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上,婺城区琅琊镇水竹蓬村荣获“全国文明村”这一荣誉。而在水竹蓬村创建文明村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婺城区委统战部的不懈助力。
水竹蓬村是婺城区4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位于琅琊集镇往西1.5公里,距金华城区22公里,由原水竹蓬村和花坞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居民76户,共242人,有汉族、畲族、布依族等民族,其中畲族共有35户共87人。
“我们村是婺城区第一批实行异地搬迁下山脱贫的行政村。”水竹蓬村党支部书记蓝寿林说,“当年村里没有通公路,村民要买一担米,就要早上出山,直到晚上才能回来。小孩上学难、年轻人娶媳妇难、生病看医难也成为了村子的三个‘老大难’问题。”为有效促进村庄经济发展,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区委统战部先后助力水竹蓬村完成了下山安寨、打造脱贫富民绿色产业等工作。
针对少数民族散杂居、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较低等问题,区委统战部通过项目扶持、文旅带动,打造“一村一品”项目助推水竹蓬村振兴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丰富的山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仅建成了300亩红豆杉基地,还逐步开发出有机茶、高山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每年实现村民增收20多万元,通过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入股区级消薄项目,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余元。同时积极举办餐饮服务、车工焊工、来料加工等行业就业技能培训10余场,带动村民就业,创收近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逐年提升。
在带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区委统战部大力推进村子的硬件设施升级,自2018年起,先后通过“双百村结对行动”争取帮扶资金60万元,全部用于投入水竹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特色长廊和凉亭,并对民居外墙统一进行粉刷,让民族特色文化上墙,打造独具江南气质和民族风韵的建筑风格。此外,村子里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公厕和垃圾房,完成截污纳管工程,重塑了“洁净美”的乡村底色。
在不断推进硬件升级的同时,水竹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走在了前头。征求村民意见、通过村民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传承发扬“四不祖训”“家训十则”,以家规家训引领基层治理。全村每户村民的家规家训均上墙,在村内逐步形成了共同遵守、相互监督的良好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浸润人心。
在水竹蓬村文明村创建工作中,区委统战部还通过开展理论宣讲,组织开展环境整治、文明劝导、慰问空巢老人等共建活动,引导村民做乡村文明的参与者、践行者、传播者。此外,村内还设立了网格巡逻队、平安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畅通了群众参与渠道,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
“好多年没这么开心了,真好看。”72岁的畲族村民蓝菜花与丈夫结婚已有55年,畲族文化节举办的当天,她穿着畲族的民族服装,牵着丈夫的手,唱起了动听的山歌。通过建成畲族文化礼堂、设立畲族文化展示厅、打造畲族饮食文化农家乐、举行畲族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区委统战部在建设村民生活家园、精神文明家园时融入了核心“畲”元素,将水竹蓬村建设成为畲族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良好、设施配套齐全的特色村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