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金华·南山第六届竹文化节暨婺城区第三届农民网络文化节侧记
记者范卓峥、彭丽莎、摄影田双双
3月27日上午,花满婺城·幸福生活——2021年金华·南山第六届竹文化节暨婺城区第三届农民网络文化节在婺城区沙畈乡青草村欢乐举行。现场美食美景美不胜收,游客络绎不绝,在文艺节目中,收获喜庆欢腾的愉悦;在白沙溪畔,感受白沙文化魅力;在森林古道,探寻沙畈红色印记……
一场农产品展销盛宴婺城传统特色美食“馋”断衷肠
“这是我们莘畈特色灰汁糕,是用米做的,吃多了不会不消化……”“这是刚刚出炉的清明粿,用的是早上刚从我们沙畈地里挖出来的新鲜竹笋……”活动现场,山清水秀的沙畈乡充斥着买卖的吆喝声,清明粿的鲜香、油煎粿的酥香、芝麻馅麻糍的甜香让游客们不禁停驻回望,垂涎三尺。
来自沙畈乡银坑村的陈慧瑜带着自家的招牌覆盆子来参加今天的农产品展销。他们家摊位上摆满了覆盆子系列产品,有覆盆子果干、覆盆子果泡酒、覆盆子烧酒……陈慧瑜说,他种植覆盆子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家中有15亩地专门种植覆盆子,平日里以家庭农场的方式售卖,回头客居多。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覆盆子这个新鲜门类,他说:“覆盆子是新‘浙八味’之一,它酸甜的口感很对我们婺城人的胃口,用它制作烧酒营养又美味,而且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
塔石麻糍一直以口感好、制作形式新颖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白胖柔软的麻糍皮裹着甜口芝麻馅让人一吃就难以忘怀。从浦江返乡探亲的陈女士奔着塔石麻糍专门绕道来到青草村,这不,她左手提了一大袋,右手还不断地往嘴里塞,这甜蜜的口感让她喜笑颜开。“我这次买了五六盒,除了家里小孩喜欢吃,还想带去浦江给邻居尝尝我们老家婺城的特色美食。”
一片小小粽叶牵起嘉兴婺城两地情
活动现场,来自沙畈乡17个村庄的10位妇女穿着鲜艳整齐,头戴一块方巾,在家门口好好地展现了一番她们包粽子的水平。短短2个多小时,200多个细长紧致的粽子就展现在众人面前,每位旅客可以免费品尝一只粽子。
就在沙畈乡包粽子摊位的对面,来自嘉兴箬叶斋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将“嘉兴元素”带来到了沙畈乡。原来,嘉兴与沙畈一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情谊。以往沙畈乡年产的粽叶大多都是留着自家用,很少拿到市场上卖,产量一直不大。前些年,有嘉兴的采购商慕名找到沙畈乡,发现这里的粽叶品质非常好,拿来包粽子不仅有一股清香,还有一种甘甜,于是,沙畈乡粽叶的销路逐渐打开。现在,沙畈乡年产粽叶一半以上都销往嘉兴。一片小小的粽叶,铺就了山区农民的致富路,也牵出了一段嘉兴、沙畈两地多年来的佳话。
嘉兴箬叶斋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利君在摊位上忙前忙后,向前来的游客介绍嘉兴粽子。这次前来沙畈乡,他们带来了除特色口味蛋黄鲜肉粽外,还带了适合婺城口味的板栗肉粽、梅干菜肉粽、蜜枣粽等。摊位前来往游客络绎不绝,沙畈乡青草村村民陈友东说:“早就听闻嘉兴粽子全国有名,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尝到,肯定要多买点给家里人吃吃看!”沙畈乡出品的粽子和嘉兴出品的粽子在外形上有着鲜明的区别。沙畈粽子体型细长,嘉兴粽体型短宽,简单的外形区别关乎着对粽叶很严格的选择,而沙畈乡粽叶强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满足了两种粽子外形的需要。“我们考察了全国好多地方的粽叶,经过筛选,后来留下了包括沙畈乡在内的三个地区的粽叶,很适合包我们短、宽、胖体型的粽子。这次是我们第三次来沙畈乡,来到我们粽叶的出生地,这次还有幸观看了沙畈乡包粽能手们的比赛,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周利君说道,他们还特意准备了嘉兴粽子礼盒,送给了参与比赛的10位沙畈乡妇女,比赛是娱乐,但两地情谊真金不换。
一株重达46斤的“笋王”撬动西南山区竹产业发展
“这么大的笋真是第一次见,实在是太难得了,赶紧拍下来发朋友圈给大家瞧瞧!”“这笋都有我人一半高了,藏在地底下居然能被发现,真厉害!”……记者循声望去,只见一株株略带泥土的鲜笋一字排开,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有,形态各异,风格迥然,引得围观的游客赞叹不已,纷纷用手机拍下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今年的沙畈“笋王”自然夺人眼球,高83厘米、重46斤、直径21.3厘米,堪称“巨无霸”!
培育出今年这棵“笋王”的是沙畈乡石坞村村民倪锦兵。自2012年参加首次金华南山竹文化节以来,已多次获得笋王比赛的金奖、银奖,但是获得“笋王奖”这一头等大奖还是第一次。“非常激动,根本就没想过会拿第一名!”倪锦兵兴奋地说道。
据介绍,评笋的标准主要以重量为主,同时参考外观、长度、鲜度等条件。今年这棵笋王,倪锦兵仅仅用了1个小时便完整地从地下挖掘出来。但是在前期,可花费了他不少心思来寻找。倪锦兵种了二十多年的竹子,今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20余亩,是全乡屈指可数的种竹大户。为了找到这株笋王,他来来回回在那120余亩的山林里摸索了一周,哪里土壤肥沃、哪里破土裂痕范围大,他都一清二楚。当然哪里的笋最大,自然也是了如指掌。“接下来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下一届比赛还能摘得笋王的称号。”倪锦兵说道。
沙畈乡是婺城区行政区域面积最广的一个山区乡,187平方公里的乡域内,群山连绵,绿树成荫,其中拥有山林面积15510余公顷,毛竹面积2000余公顷,是婺城西南山区主要的竹产品生产基地。一直以来,沙畈村民有种竹子、吃竹笋、用竹器、赏竹林的习俗,毛竹产业是沙畈乡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为了进一步打响沙畈竹笋产业品牌,展示沙畈竹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力量、独特的沙畈山水生态景观,自2012年以来,该乡围绕沙畈乡竹产业和竹文化,通过举办南山竹文化节,写好“竹”文章,不仅有效带动沙畈竹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找到一条实实在在的致富路,使得竹产业成为沙畈人民重要的农副收入来源,同时也使得沙畈竹林的生态美名广为人知。
这个素有“天然氧吧”、“金华人民大水缸”美称的山区乡落,接下来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生态历史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挖掘红色文化,致力打造成生态一流、环境一流、文化一流、幸福一流的和美家园,带领村民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一代竹编技艺传承人巧夺天工献党百年华诞
此次竹文化节中,除了展示、拍卖、销售竹笋外,还有一个精品展区,展示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青草村村民虞初艳将父亲制作的竹编制品带来现场,复古的物品、实惠的价格,游客们纷纷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购买家庭实用品。虞初艳的父亲虞金良今年75岁高龄,从二十几岁跟随师傅开始学起,五十余年编竹不辍,在婺城区小码头经营一个实体店面,除了本地老顾客的青睐,还远销国外,多年来好评不断。谈到老人家的制作周期,虞初艳表示,父亲年级大了,不比当年,以往半天就可制作完成的,现在需要一至二天,但是老人家精益求精,在品质上从来不敢马虎。“浙师大的食堂和我们家合作了三十多年,所有的蒸笼都是我们家制作的。”虞初艳对父亲的钦佩溢于言表。
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自东阳的何福礼带着鬼斧神工之作也来到了现场。只见摆架上放置着喜鹊、大象、火腿、牛、公鸡竹篓、置物盆等作品,右边一艘巨型“红船”以其人间巧艺夺天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美好寓意征服了所有人的双眼。何福礼表示,这首红船前后用时1年左右完成,包含了28种编制手法,最后经过染色、做旧等工艺才得以成型。除了红船外观极其相似地还原了嘉兴南湖上的红船,就连内部构造都令人叹为观止。何福礼从船首处伸手进去,拿出了同样是竹编的方桌和两把椅子,欣赏者不禁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除此之外,来自金华的竹编非遗传承人邵立新展出了刚刚创作完成的100尺长《毛泽东诗词书法竹编长卷》(上卷),总共用了4万多根竹篾,书法编织大气磅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寄托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寓意。眼下,邵立新正在着手策划编织《毛泽东诗词书法竹编长卷》(下卷),他希望用竹编艺术来展现“一代伟人”的风采,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讴歌新时代的美好新生活。
一场酣畅淋漓的红色毅行追忆百年革命精神
春季,是沙畈乡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最美的时刻。当天,“永远跟党走——白沙森林古道红色毅行暨红色采风”活动在青草村开跑。蓝天白云,绿意盎然,500多名来自全市各地的体育、文化爱好者,闻着千顷笋香,听着白沙溪水叮咚,品着千年往事,开启了一段五公里的红色之旅。
上午10点20分,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只听见“咻”的一声,各个毅行者们以一副精神抖擞的面貌,顿时“随风”扬尘而去。本次比赛的起点位于青草村的青草堰,沿白沙森林古道穿越竹林。沿途设有10多个红色打卡点,还有党史知识展板、沙畈乡17个村以及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相关介绍。
据悉,白沙森林古道保护修复工程是浙江省林业局2019年诗路文化带森林古道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200万元,起点山脚村终点周村,于2020年7月开始修复,当年11月底完成。修复后的古道总长12公里,含盖世界文化遗产“白沙三十六堰”中的八堰、途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御笔“名山第一”的福明寺庙、“禹皇亭”、太平天国士兵训练场“铜鼓园”、日本侵略者“马兰摔马处”等,延途地势平坦、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是一条探索古文化、体现诗路文化带的森林古道。
“我是第一次来青草村,感觉这里的环境非常不错,人文历史也值得学习领悟,此次毅行让我收获颇多。”毅行者洪友君说道。沿途绿意盎然的竹林海、千姿百媚的映山红令人舒朗惬意,而那一块块写着党史知识、改革开放成果展板,更是令人精神抖擞、激情四射。他说,早有耳闻沙畈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所以这次活动特地带来了家人。
一直以来,沙畈就以优越的自然资源而闻名,村民依靠这份“绿色宝藏”越来越幸福,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动理念。近年来,随着深入挖掘文化产业,红色文化、儒学文化、白沙文化也开始显山露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和学习。眼下,红色文化和绿色经济这一和谐曲悄然奏响,沙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之传至四海。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