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丽莎)婺城区沙畈乡森林植被丰富,环境优良,尤其盛产毛竹。每到春笋生长的季节,沙畈百姓人均每日可挖笋百斤以上,即便如此,由于品质上乘,常常供不应求。不过,由于沙畈地处婺城南部山区,鲜笋销售受到运输条件以及存储时间的限制,村民挖笋售笋的利润难以达到最大化。
“我们村的笋品相好、口感好,自信地说,比多数地方的都要好,可村民们辛辛苦苦挖下来的笋为何换不来良好的收益,需要怎么做呢?”作为辽头村党支部书记,曹正跃知道,竹笋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产业之一,必须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走好“竹产业”的致富路。
前期,他与相关负责人前往诸暨、磐安、安吉等地考察后发现,笋干食用方法多样,口感佳、市场好,最重要的是,将鲜笋制作成笋干,可以大幅度延长保存时间,提高鲜笋的利用率。因此,曹正跃集思广益,主动邀请沙畈乡领导和村第一书记共同研讨,做出尝试。
说干就干,今年4月,村集体集资20余万元,购入烘干设备,建立烘干房,尝试制作笋干。村两委从村民手中收购鲜笋后,通过蒸煮、切片、专业设备烘干等流程,让需要“即挖即售”的鲜笋,摇身一变成为“可存储可待销”的笋干。仅仅尝试生产20多天,他们共计采购鲜笋约15吨,制成笋干1吨左右。据悉,每斤笋干售价达40元,扣除人工、水电、设备、鲜笋进价、包装等成本因素,该设备单日可创收2000元。
初次尝试后,村两委以及村民们发现,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致富路。一边是村民们的鲜笋再也不愁售卖,不再看着它白白浪费,另一边是村集体经济有望增收,能够更好地建设乡村、服务村民。
下一步,辽头村将承包200亩竹笋基地,通过专业技术管理,提高笋产量,带动村民就业。同时,通过线上传播方式,打造“辽头”这一笋干品牌,实现笋干产业迭代升级,把笋干深加工打造成为沙畈乡林下经济精品。
眼下,沙畈的“竹经济”发展日渐成熟。除了销售鲜笋、笋干之外,沙畈还向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竹制品、粽叶等特色产品。其中,沙畈乡的粽叶尤其受欢迎。
嘉兴粽子闻名全国,其良好的品质也源于优质的粽叶。恰巧,沙畈乡的粽叶品质非常好,包粽子不仅有一股清香,还有一种甘甜,于是,沙畈粽叶不仅架起当地百姓的致富路,也牵出了一段嘉兴粽和金华粽叶多年来不为人知的佳话。据不完全统计,沙畈粽叶年产量有1000吨左右,其中有600多吨销往嘉兴,用于制作粽子,占据年总产量的50%以上。现在,箬叶种植在沙畈也形成产业,成为百姓的“绿色银行”。
沙畈乡是婺城区行政区域面积最广的一个山区乡,其中拥有山林面积15510余公顷,毛竹面积2000余公顷,是婺城西南山区主要的竹产品生产基地。现在,“竹经济”不仅为村民找到一条实实在在的致富路,也使得沙畈生态美名广为人知。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