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民生

沙畈乡:打好红绿“双色牌” 拓展致富新路子

2021-10-21 08:58:0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彭丽莎

  本报讯(记者彭丽莎)打开家里的水龙头,涓涓甘泉汩汩而来。婺城水,是婺城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城市“金名片”。金华有着1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其中4个水源地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沙畈水库、金兰水库更是保持在Ⅰ类水质,浊度指标优于国家标准100倍。

  好水的背后,是全市人民持续近二十年的共同努力。

  在婺城区沙畈乡,为了保护沙畈水库水源,当地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如今,在守住一汪清水的同时,如何带领老百姓走向致富道路,成了沙畈乡党委政府探索的命题。近年来,沙畈乡立足于生态优势,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以红绿“双色牌”拓展沙畈发展新路子,努力让生态资源成为生产资料、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这里是粟裕将军曾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省第一批革命老区。这里,是银坑村。

  为充分发挥红色革命精神,2015年以来,村里逐渐修缮和建立了粟裕将军纪念馆、革命纪念亭等红色景点,并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目前,银坑村已接待了近20万名参观者,该地也成为婺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阵地,“红色银坑”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游客也为银坑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农家大盘鸡、腊肉、千层糕、苦叶菜……一道道老区美食被端上了农家乐的餐桌,山区风味飘香万家,传统民居被整合成了民宿,大受欢迎。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令这里的村民们无限感慨:“这份宝贵的红色精神,永远鞭笞着我们前进。”

  此外沙畈乡还与周边的安地、莘畈、塔石、琅琊等乡镇组成联盟,串联红色地标,打造传承红色文化的南山“红星团”,抱团扩大南山红色文化传播力。

  得益于地理优势,竹笋经济一直是沙畈乡的传统特色经济。沙畈乡拥有婺城区最大的山林面积,这里山高林密,共有山林15510余公顷,毛竹2000余公顷,是婺城西南山区主要的竹产品生产基地。

  今年4月,辽头村自筹二十余万元,购入烘干设备,建立烘干房,尝试制作笋干,推动“鲜笋经济”迭代升级至“笋干经济”。加工厂每日制作笋干上百斤,每斤笋干售价达40元,单日可创收2000余元,效益可观。放眼全乡,该乡正在辽头、山脚、皂里三个村开展200多亩毛竹林流转工作,通过专业技术管理,提高笋产量,建立更大的笋干加工点。后期,该乡还将尝试在竹林中种植竹荪,探索发展林下菌类经济。

  茶叶,同样也是沙畈乡的特色产业。

  三月的青草村,每天都有上百名采茶人分布在山坡上,围绕着一排排整齐翠绿的茶树摘茶叶。随后,新鲜的茶叶被送进附近的加工厂,包装完成后发送至全省各地的采购商。目前,沙畈乡茶山面积800余亩,茶叶产量稳定,茶叶品质日渐提升,采购商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今年4月,涵盖箬阳、塔石、莘畈、沙畈等四个山区乡镇的“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正式启用,在该品牌的影响与引领下,再加上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名片,沙畈茶农的致富之路再次拓宽。

  从银坑村的“红色文化”、停久村的“白沙文化”、高儒村的“儒家文化”,再到周村村的“孝武文化”、梧桐村包氏的“廉洁公正文化”,文化品牌的力量驱动着沙畈乡的发展;竹笋、茶叶、中药材、蜂蜜、高山果蔬……在优质水源的灌溉之下,特色精品农业让沙畈乡找到了致富创收的新路子。

  金秋十月,颗粒归仓,层林尽染,丰收画卷催人奋发。沙畈乡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从甘甜清冽的源头活水出发,奏响红色文化和绿色经济交响乐,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花满婺城新图景贡献沙畈力量。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