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回眸发展路 绘就新蓝图

2021-12-21 09:46: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张苑 邱琪

  婺城,是“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圈和G60科创走廊的重要城市,有“浙江之心”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浙江第四大都市区——金华的核心区。

  奋楫赶超提能级,拉高标杆勇争先。近年来,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率先试点省级全域集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充分解码、保护、传承和创新婺文化,积极谋划共同富裕,奋力开创发展新局,奏响了婺城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华美乐章。

  记者马晓芬、张苑、邱琪

  

  白沙溪流讲述万年生态

  沿新铺的柏油路进入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挺拔的古树,各色形制错落的民居,烙刻着这个村子苍老的年纪。听了一曲婺剧,白发老人蹒跚踱步,往村旁的白沙溪岸边去。果真是个好地方。白沙泉清白如练,滔滔而下,映衬得远处的天姆山愈加苍翠茂密。白沙溪畔,蜿蜒秀美的古朴廊桥,临水一排美人靠,遮云蔽日,独独留住了清风和水流的声响。

  白沙溪旧名“白龙溪”,是婺城的“母亲河”,主流长68.3千米,由沙畈溪口门阵入境,接纳银坑溪、大铺水、左别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库,经金兰水库后,流经琅琊镇、白龙桥古方村、新昌桥村,在白龙桥镇临江口汇入婺江。数千年来,白沙溪两岸百姓靠水吃水,润泽了千世百代的幸福生活。新征程上,白沙溪基于蓄水、防洪等基础性水利功能,逐步成为婺城的文化水、富民水,为共同富裕注入强进动力。

  千百年来,它以其先进的生态理念和卓越的治水工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它润物无声,灌溉千亩良田,它奔腾澎湃,跻身国际视野,讲述着共同富裕道路上,一段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乐的中国好故事。

  眼下,村口、白沙溪畔、白沙孤岛上……一处处文化景观讲述着白沙老爷的治水传说,展现着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源头风采。乡愁记忆馆前,偌大的广场地面上,铺陈了石砖,再现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宏伟布局。村里的有机采摘园、康养民宿等作为古村文化经济的配套,支撑着一个以康养休闲为定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冉冉升起。

  溯流而上,白沙溪绽放出另一番动人的风景。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1983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对此做了确认。由此,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徐徐揭开。千年以前,作为民窑的婺窑由白沙溪,下兰江,入钱塘,东去明州出海,直奔新安,成为出口瓷。

  如今,在窑口所在的婺城区琅琊镇铁店村,一排排古朴典雅的民居,房前屋后,无处不见婺窑的影子,盛满酒水的大缸,花朵开口的景观盆,碎瓷片铺就的院落小道……在这里,白沙溪奔腾而下,在美好新征程上绽放着它旺盛的青春。婺窑文化展陈馆、婺窑体验馆、婺窑工作室……系列文化经济载体无缝连接,为依水而生的婺窑村探索共同富裕路吹响了集结号。

  

  铁路老站房点燃文旅新生

  走进金华铁路文化公园,一处醒目的建筑跃然眼前。这是由原浙赣线金华站老站房改造而成的金华铁路文化馆。每天,这里都会引来金华市民及铁路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他们在一件件老物件中回望历史,重温过去。

  金华老火车站始建于1931年,1932年2月落成,杭江铁路在金华站举行通车典礼,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她曾是浙赣铁路的核心站点。金华火车站历经了4次重修扩建,现有主体建筑为1987年8月改造扩建,2018年启动修缮,2019年完成。90年来,金华老火车站经历了救国图强、抗战硝烟和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建设发展,为保障国家南北铁路大动脉的畅通,为金华乃至浙中、浙西南、赣州地区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见证了一代代人从这里出发的人生故事,留下了一段段弥足珍贵的美好回忆。老火车站既是中国近现代铁路文明的承载者和见证者,更是一部城市崛起的厚重史书和一座奋发图强的精神丰碑。

  2011年,金华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二七区块改造,并在金华城市的最核心地块保留了老火车站等8栋历史建筑,计划建设全国规模较大、占地225亩的金华铁路文化公园。金华铁路文化馆由南广场、后月台和老火车站三部分组成,合计1.09万平方米,其中,老火车站是整个铁路文化公园的核心部分。

  金华铁路文化馆以“我们曾经从这里出发”为主题,以“民国风格、铁路底色、金华元素、开放空间”为主基调,展现了金华老火车站、浙赣铁路和金华这座城市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载岁月芳华的奋斗历程。

  一张张往返的车票,记录着一场场平平常常却在人心上激起惊涛骇浪的相聚和别离;一盏盏信号灯,铭记着一段段新中国在交通大发展轨道上拼搏崛起的伟大征程;一套套朴素的桌椅,讲述着老铁路动人的故事、苍老却鲜活的年轮……

  数百件与金华铁路相关的老物件汇聚于此,时光烙刻的缕缕痕迹,岁月留下的点点斑纹,无不以另一种方式,讲述着曾经的铁路往昔故事。

  

  “共创共富”联盟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一溪碧水蜿蜒东流,两岸青山层林尽染。时下,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冬景别有一番风味,站在村东边的白沙揽胜亭里放眼望去,旖旎山水尽收眼底,绚丽夺目的彩虹桥成为了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游客或在桥上感受清风拂面,或在岸边直播大美风光,一派热闹景象。

  千百年来,美丽的白沙溪不仅灌溉了万顷良田,也滋养着两岸百姓耕种繁衍,孕育了深厚的白沙文明。坐落在白沙溪畔的新昌桥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秀美村庄,与所有经历过时光打磨的村子一样,新昌桥村因水而生,因水而灵,一度也因为白沙溪的污染,变得破败不堪。然而,村民们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积极下河清理,伴随“五水共治”“浙中生态廊道”等系列项目的跟进实施,白沙溪旧貌换新颜,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0年,乘着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东风,新昌桥村积极发挥辖域内旱龙堰、马坛堰和洞山堰三条堰坝的文化优势,带领村民通过共建共筹,与婺城区城投集团合作成立文旅公司,做足山水文章,逐步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如今,古老的水车和石磨诉说着白沙文明,清澈的溪水和特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拿到了沉甸甸的实惠。

  今年8月,随着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开园,白龙桥镇党建联盟持续发力,组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共同富裕联盟,推进都市农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共同发展”助推“共同富裕”,新昌桥村犹如源头活水激发出不竭的动力。“周末带着家人到熊猫猪猪玩了大半天,下午到旁边的新昌桥村逛逛,看看白沙溪的美景,尝尝村里的农家菜。”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民钱女士在“家门口”开启了一场轻松又愉快的乡村游。

  “夏天游泳、戏水,秋冬季徒步、赏景,来村里玩的人越来越多。夏天小店里卖泳衣泳圈生意火爆,村里的两家农家乐生意也不错。”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党支部书记柯健康深有感触。新昌桥村势如破竹般增长的人气,也吸引了熊猫猪猪轻食店、航模空间站、摄影基地等一批新业态加盟入驻,年轻和活力跟随而来。如今,新昌桥村民宿改造、村庄造景、美食广场等工程现场热火朝天,已经完工的太医广场,虚位以待的美丽乡村业态板块,一个以康养休闲为定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正“蓄势启航”,奔向共同富裕,绘就繁荣新图景。

  

  未来乡村绘就“共富”新图景

  冬日里,婺城区下张家村朵朵茶花争妍,衬托着精致的小洋房、充满生机的美丽庭院,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尤其是村内条条道路畅通,没有任何占道车辆。对于这一点,72岁的村民宗小反说,这得益于村里建设的智慧停车场。

  原来,下张家村通过地磁车位、车位引导、充电桩等智能物联感知设备建设了两个智慧停车场,打造“未来交通场景”。智慧停车场显示屏上,实时显示车位使用、人员进出、关键区域监控,甚至还有天气信息。

  事实上,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数字化建设试点村,下张家村在婺城区高度重视和统筹部署下,搭建了未来治理、未来党建、未来健康等“五化十场景”,实现幸福生活一屏掌控、全村治理一键智达、村民健康一图感知。智慧停车场仅是其中一项。

  村域内,楼房外墙上不时能看到“千里眼”在值勤。“依托1个高空智慧鹰眼、30个道路监控、26个智慧监控、29个无线接入点,村内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项目建设方相关负责人邹翔介绍,当监控中发现村内出现落水越界、火灾警情、人员聚集等情况时,系统会进行实时报警,并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对应网格员及村干部。

  那么,这些空中摄像头采集的信息实时传输到哪里?在乡村未来社区服务中心,答案揭晓。在邹翔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张数字化大屏,村落的全景风貌、概况介绍、未来治理、未来党建、未来健康、未来产业等全都数字化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未来治理方面,架设在村域内各个角落的空中摄像头,把采集的画面影像,通过5G网络传回到数字化大屏;未来党建方面,全村50名党员分布情况,以数字化形式一图呈现,助力“党建+乡村治理”;未来健康方面,为村民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设置健康诊疗区域,方便村民健康自检。

  当然,对于茶花村的村民们来说,充满智慧的未来产业更让他们有获得感。长湖绿道边,村民张旋波家的苗圃生机盎然,空中的智慧监控就像风雨无阻的哨兵时时守护着苗圃。“有了这些数字化设备,花农能更安心专注于生产了。”他说,未来乡村让村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提效能

  近日,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乾西中队制止了辖区内两名男子使用捕鱼网在金华江水面上非法捕鱼行为,要求两名男子立即上岸并在现场查获违规渔具若干,将当事人带回中队立案处理。“以前因乡镇(街道)没有相关执法权,类似以上违法行为‘看得见、管不好’。”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自婺城探索县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以来,重新整合执法力量,推进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让“想管却管不好,想治却治不好”的难题迎刃而解。

  婺城区是浙江首个市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去年以来,婺城区深入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聚焦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以“整体智治”理念为指引,强化省市县联动,落实统筹协调和改革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集成高效、数字赋能”的行政执法整体智治新形态。

  跨部门跨领域多头多层重复执法,监管、处罚职责边界不清,末端执法被动、执法效率不高,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限捉襟见肘等,是过去行政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婺城区率先在改革中打破部门、乡镇(街道)“条”“块”分割的界限,聚焦职能整合,重新明晰权责边界。目前,市区24个部门行政执法事项整合纳入综合执法范围,综合执法事项从488项增加到2117项。

  在下放行政执法权的同时,婺城区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下沉执法队员,重新布局执法力量。改革后市区执法队伍从15支减少到5支,85%以上综合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全力打造“职能更清晰、队伍更精简、协同更高效、机制更健全、监督更全面”行政执法新格局。

  改革赋予了基层更大执法权,如何在事项大增的情况下提升执法效率,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来到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城中中队记者看到,按照“大数据+物联网”“大数据+网格化”理念,经过迭代升级,综合执法指挥系统内置了建设综合管理、指挥调度、集成智办、执法办案、监督评价等5大模块和垃圾分类、防违控违平台等X个特色多跨协同场景应用,实现“信息一网归集、人员一网调度、事件一网统管、执法一网智办、监督一网覆盖”等功能。它还联通了“基层治理四平台”“数字城管”“随手拍”小程序,使得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诉求第一时间回应,案件第一时间处理。此外,区纪委监督平台也已接入,对综合行政相关案件处理,全流程监督。

  执法是考量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初心”,是提升执法效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眼下,婺城区坚持系统集成、高效联动、整体智治,突出行政执法体制“再深化”、行政执法架构“大综合”、行政执法机制“一体化”,聚焦职能整合、队伍精简、执法规范、效能提升的目标导向,着力破解县域行政执法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协同不畅、乡镇(街道)权责不对等等问题,扎实推进行政执法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探索打造市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新样板。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