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移民新村的华丽蝶变

2022-02-11 09:17:2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摄影 吴潮宏

  记者 马晓芬 摄影 吴潮宏

  “目前,项目已完成地勘、设计、土地平整、三通、图审等工作,并已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只要各项手续办齐,开工就近在眼前了。”近段时间,在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村党支部书记虞锦明天天围着“沙畈村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3#楼”项目转,马不停蹄推进各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开工进度。

  据了解,“沙畈村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3#楼”项目,占地面积近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7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以房屋租金为主要收益方式,能实现村集体年增收超过130万元。”虞锦明说,这个项目建成后,既能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又能给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岗位,村民们个个都讲好,都盼望着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

  1993年,为了修建沙畈水库,沙畈乡沙畈村整村移民至蒋堂镇。2019年,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五个移民村合并为现在的沙畈村。全村现有人口1908人,其中移民人口1606人,党员113名。从刚下山的艰难,到初创业的不易;从转型的阵痛,到蝶变的精彩,29年来,沙畈村“一心跟党走”,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了从移民到定居、从定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的跨越发展,成为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的典型案例,在共同富裕新图景上绘就了生动一笔。

  “白沙溪水环村流,绿水青山绕沃田。狮象两山把村门,沙畈佳境别有天。欣逢改革开放年,兴建水库在此间。迁移蒋堂兴隆地,百业兴旺把景添。”一首七言诗,静静地流淌在沙畈村村民的心中,讲述着“下山安居创富”的移民故事。“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虞锦明介绍,下山时,当时的移民人均分得耕地少,剩余劳动力也由于年龄、技术等原因就业途径受限,村民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再加上移民后建房负债居多,村民生活条件普遍困难。

  如何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成为下山移民后沙畈村的头等大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安置政策支持下,村两委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最后将目光锁定在技术含量不高、入行门槛低的木材加工业。“上世纪90年代,木材加工业逐渐在沙畈等五村兴起,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虞锦明回忆道,木材加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内房租收入、装卸行业等一系列服务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加工业引发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锯板机粉尘和噪声污染较大,村里到处是木屑,到处堆着木板,脏、乱、差的环境卫生一度让村民“喘不过气”。当时的村两委认识到,靠破坏环境换经济发展的方式势必不能长久。2017年,借蒋堂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沙畈等五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完成了252家锯板厂拆除工作,为下一步的平台拓展、产业招引等发展建设腾出充足空间。

  砸掉了“瓷饭碗”,如何让村民们捧上“金饭碗”?沙畈村村两委“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荐有专长的村民到企业车间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引导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从此,村里的产业项目“次第开花”,各个项目汇聚成如火如荼的建设潮,为移民村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多个自然村的村综合楼建设,到4村联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再到‘沙畈村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3#楼’项目,我们村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逐渐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项目为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虞锦明说,移民村的历史值得铭记,新农村的未来更值得憧憬,他们将在共同富裕之路上不断奋进。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