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 徐乐 部分摄影 余凌智
在婺城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忙碌的身影,常年扎根在工作的前线,她们乐于奉献,在各条战线、各领域展现出了自己的巾帼风采,她们是婺城的女儿,是鲜活的榜样,是最美奋斗者,她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婺城大地谱写了一曲辉煌的巾帼之歌!
岗位建功代表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巾帼文明岗:立足平凡岗位青春绽放光芒
她们一身制服伴芳华,总是带着微笑,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用青春热血,交出一份份漂亮的答卷,她们是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姑娘们。2021年,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审批窗口和指挥中心获得了“金华市巾帼文明岗”的荣誉称号。
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审批窗口现有7名工作人员,其中6名是女性,主要负责市区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等行政许可审批工作。 “她们真的很有耐心,态度非常好,帮我把问题处理好了,非常感谢她们。”原来,市民夏民忠来到审批窗口处理车辆违停问题,因为年纪大不会使用手机缴款,工作人员见状便耐心地手把手教夏民忠一步一步操作,直到把问题处理好。
每天,来到审批窗口办事的市民络绎不绝,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审批窗口的姑娘们总能用真诚的微笑、精湛的业务、贴心的服务来帮助市民一一化解。窗口工作人员曾通过系统查询,线索追踪和跨省跨部门电话联系咨询,解决多起车主人行道违停已缴款但通不过车辆年审的问题;为企业“送证上门”,努力为企业发展做好“后勤服务”;每年开展“服务到家”活动,为全区14家残疾人便民服务摊主提供“零次跑”服务等等暖心服务举不胜举。
除此之外,近年来,审批窗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大胆创新,不断优化、简化办事流程,运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网上支付等工具,借助市行政执法局网站、政务服务网等平台,拓展网上办理业务,倾力打造“一站式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办事群众的便利化需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此外,还有一群姑娘默默坚守在大后方。走进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指挥中心办公区,“婺城区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大屏幕赫然在目,错综复杂的数据时刻更新。指挥中心现有9名工作人员,9名都是女性,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智慧城管”工作,包括接处警受理交办工作,文明接警、及时处警;承接全局数字化改革工作,打造了云执法二期和协同指挥应用;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等工作。
指挥中心的员工虽都为女性,但是各项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取得不俗的成绩。2021年,指挥中心共接收8890、数字城管等事件2.8万多件,办结率100%,其数字化改革工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监管“零距离”,更是被评为省揭榜挂帅项目;在应急保障上,指挥中心发挥敏锐的“中枢神经”作用,在人员调配和应急处置上做好充足准备,确保及时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指挥中心的姑娘们在接处警过程中保持细心、耐心,做到文明接警、合理解释、及时处警,用一颗敬业爱岗、坚韧细致之心默默守护市民的大后方。
家庭建设代表
吕艳青家庭: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和睦,儿子儿媳都很孝顺,还有一对可爱的孙子”说起自己的家庭,吕艳青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吕艳青是竹马乡下张家人,出生在下张家,嫁也嫁在了下张家,现任下张家村妇联主席,2020年吕艳青一家被评为“金华市最美家庭”。用吕艳青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家的“美”,“美”在和谐的家庭关系,“美”在一家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婆媳关系是良好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吕艳青与儿媳的相处就十分融洽。“我们家里最辛苦的就是我的儿媳妇,不光自己要上班,照顾两个孩子也是亲历亲为,并且照顾的非常好,我非常感谢她。”吕艳青从不吝惜对于儿媳妇夸赞,打心眼里认同这个儿媳,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儿子、儿媳分担。他们有商有量,合理分工,把两个小孩的生活和教育安排得非常好。说起怎么样才能处理好婆媳关系,吕艳青思索片刻说道:“生活中的小摩擦在所难免,两代人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都是不同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和感恩对方。”不光是婆媳关系,吕艳青把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都经营得非常好,夫妻相敬如宾,相互依靠,对于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放手让他们大胆去闯,而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在家,吕艳青是一名好妻子、好妈妈、好婆婆、好奶奶,在外,吕艳青是苗木销售能手,是带领村中女性创富的带头人。春暖花开,迎来了一年当中苗木销售的旺季,这也是吕艳青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 2007年,吕艳青结束了村上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开始跟着丈夫一起种苗木,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使得吕艳青落差非常大,在丈夫的帮助下,吕艳青坚持了下来。
2009年,村上组织开展电脑培训,那是吕艳青第一次接触到电脑,也是在那时候她认识到在网络世界里交流可以这么方便,范围可以这么广,于是她开始尝试通过加入网络群聊了解苗木市场行情,并试着销售自己家的苗木,这一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吕艳青通过网络拓宽了苗木销售渠道,把苗木销售到全国各地。就这样,吕艳青在苗木行业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位置,她负责销售,丈夫负责苗木的种植和管理,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吕艳青和丈夫在苗木行业敢闯敢拼,干得风声水起,这劲头也带动了儿子、儿媳,现在儿子高扬已经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苗木经销商,儿媳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家人积极向上,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吕艳青不仅解决了自家苗木的销路,还带动了竹马乡“辣妈”齐上阵,撑起了婺城茶花线上销售的“半边天”。“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乡,给了我平台,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会尽我所能,带着村里的妇女群体加入到共同创富的队伍。”从“小家”到“大家”,是吕艳青对家人和家的爱,对家乡的爱。在吕艳青眼里,家乡就是一个大家庭,村里的人就是家人,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和睦共处”的好家风,用“小家”的力量汇聚“大家”的温暖。
志愿服务代表
虞文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在婺城区沙畈乡,周村村民虞文花可谓家喻户晓。这十几年以来,村里谁家有点急事儿,她准二话不说,放下自己手头上的事情赶去帮忙,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乡里的老人们纷纷夸她是个大好人、大孝女,有的甚至说她比自己的亲女儿还亲。
每逢中秋、端午或是重阳,虞文花总会带领她的爱心姐妹团一同给沙畈乡偏远山村的老人送去关怀和欢乐,也带动周边村落一起,为各村老人们带来关心和温暖,渐渐地,沙畈乡逐渐形成了一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风气。
“小时候,虽然生活很穷,但父母都很爱我们,我们心里都很感恩,但是那时候太年轻,都来不及好好照顾,爸爸就走了。”虞文花自幼生长在大山,血肉亲情和融洽乡情是她内心最富足的给养,十多年前的一次意外,父亲永远地离开了她。“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让虞文花从此走上了孝老爱亲的公益之路。
了解到村里的很多老人们的子女常年在外,不能及时照顾家中年迈的父母,虞文花就常常抽空去老人们的家中帮忙打扫卫生,还时不时为老人们添置日常用品。为了方便山里老人们理发,虞文花还自学了理发技术,并且自掏腰包购买了一整套理发工具,定期上门免费为村里的老人们理发修面。除此之外,虞文花也时常去老人家里陪他们说说话、谈谈心。“老人家不盼子女带回来什么,简简单单的看望就可以让他们高兴好一阵子了。”虞文花说。
每到夏天,随着天气转热,虞文花就愈发闲不住了。她考虑到老人们大多肠胃不太好,不能吃冰冷寒食消暑,就想着给他们送点自制的清凉糕吃,好解暑。雷厉风行的她总是快速地将想法付诸行动,她前一天晚上熬夜准备好材料,然后动手制作清凉糕,第二天白天就骑着自行车,载着一大盆清凉糕,挨家挨户地给周村的老人们送去。
近些年,虞文花除了带领她的姐妹团到老人家中慰问,还会在节日里带上自己从部队退役的儿子一起做公益。虞文花说:“做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根忘本,孝老爱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希望子子孙孙敬老爱老,自己要先做好榜样。”
创业创新代表
万晓燕:勇立潮头力挑使命担当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在位于婺城新城区的欧仑科技有限公司园区内,茶花吐艳,梅花绽满枝头,柿树、桃树、橘子树……各色花果树木迎着和煦的东风,伸展着蓬勃的生命力,孕育着新一年的收获。位于园区核心区的汽车配件自动化生产厂房内,机床标准运行,流水线井然有序。在一个温和的环境里团结一心干事业,这正是“当家人”万晓燕行事风格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女企业家,万晓燕或许是成功的,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浪,从最初的汽车维修零配件代销到中外合资转型汽配件生产,担任婺城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个人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而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一个寻常女子刚强的柔软心。
1989年,万晓燕与在空军部队后勤部上班的丈夫有了可爱的儿子,丈夫更加努力地工作,她越发用心地照顾他们的小家,日子忙碌却幸福。“如果可以,我希望做个被人呵护的小女子,但是命运有时候会和你开个玩笑,让你不得不站起来。”万晓燕说。1995年,丈夫被确诊尿毒症,让幸福的天空下起倾盆大雨。当时医保制度尚未完善,这个家庭面对的首先是高昂的医疗费。
万晓燕因工作需要经部队的多方协调,从事化工厂化验室的工作,进入经营松花江汽车浙江区域零配件批发业务。因为初入行,她不懂专业,所以只采购原厂原装件;为了筹集医疗费,她跑业务比谁都勤快,这在无形中为万晓燕打开了稳定的市场,业务范围走出浙江,延伸到上海乃至云南,业内其他汽配件品牌也找到万晓燕的经营部铺货。就这样,万晓燕用她的勤劳和诚信,让自己创业的速度跑赢了病魔的速度。
2001年,万晓燕走出舒适区,跟随政府赴韩考察,以其在国内可观的市场渠道引来了“汉宇”的橄榄枝。她提供厂房,负责经营,对方提供设备和生产技术,生产线很快落地婺城,生产总值逐年提高,并于2017年成为婺城区千万元纳税大户。
风雨兼程,冷暖自知。她曾路遇歹徒,冷静处之;她曾穿越黑暗,在异乡的冷雨中走出希望的曙光;她曾亲历中外合资的水土不服,以和合之心为项目落地培养肥沃的土壤……她也曾恐慌,曾彷徨,也曾疲惫不堪,但是温暖的家给了她无尽的能量。“想到每天我们一家人还是团团圆圆地在一起,我们的一双儿女盼到妈妈回家时的明亮眼睛,我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万晓燕说。如今,她把这份蕴藏了无尽能量的家文化融入了企业管理,融入了婺城区女企业家协会的日常工作。
创业创新代表
周亚军:一脉家风三代传承
日前,在婺城区口腔医院周亚军的诊室里,记者看到,从金华各地赶来问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他们求医而来,绽放标准的“八颗牙”微笑而去,而周亚军就是这些动人表情包背后的“魔法师”。从80年代末的活动矫正到90年代初的固定矫正,从传统烤瓷牙和传统矫正到如今的“即刻负重”种植牙技术和国际领先戴蒙矫正技术,风雨兼程42年,医者仁心从未改变,在周亚军心里,当好一个牙医,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门三代人薪火相传的梦想。
早年,周亚军的父母都是金华中医院的医生。当时特殊的历史浪潮将她的父亲推到了金东区孝顺镇。然而,这段经历并没有浇灭一个出色牙医的执着梦想。周亚军的父亲常常帮着十里八乡的人看牙,直到有一天骤然倒下,医生下了一纸病危通知书。那时,周亚军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去外面发展。父亲的这一次病重扭转了她人生的走向。
“当时奶奶非常希望有人能把父亲的牙科技术传承下去,可是我又很想考大学,父亲又病危,我还是太小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低着头不说话。当时奶奶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我。”回忆起那一刹那的抉择,周亚军眼眶湿润了。从此,她小小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期盼,也给了病床上的父亲以重获新生的希望。
父亲病愈后,周亚军便跟着他跋山涉水,到附近村庄开展义诊。那是个很慈爱的父亲,却也是个很严厉的师父。很快,周亚军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手精湛的牙齿修复技术。显然,她已经出师了,可有一束光照进了这颗年轻的心,她想出去看看,她要做最好的牙医。
“干一行就爱一行”是父亲时常在周亚军耳边念叨。23岁时,周亚军经父亲推荐,开始了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的临床学习。带教老师惊讶于这个年轻女孩的认真与天赋,4年后,周亚军经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进行了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进修,上下求索,进无止境。外出学到了新技术,回到自己的牙科诊室实践,攒够了学费,又外出学习新技术,如此反反复复,她跑遍了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泰国、德国等地。最多的时候,她一年外出学习48次。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也离她的梦想越来越近。这份夜以继日的奔波与执着或许在无意间成了一双儿女最好的榜样。
2018年,父亲又一次病危,他余生所愿是女儿能开一家口腔医院,他可以亲眼看看医院的试运营。8月11日,父亲病逝,8月12日,金华婺城口腔医院开业。开业仪式上,周亚军一遍遍地说着:“爸爸,我终于圆了你的梦想,爸爸,我终于圆了你的梦想……”葬礼上,周亚军在父亲灵前长跪不起,儿子守在她身旁寸步不离。一支熊熊燃烧的梦想之火在这三代人之间悄然传递。回家的路上,儿子对她说:“妈妈,你为了外公当了牙医,我也要为了你,当一个更好的牙医。”
四年前,周亚军在自己创办的婺城口腔医院迎来了一位从美国深造归来的口腔医学博士——让她牵肠挂肚的儿子。一脉家风三代人,将一个朴素的梦想打磨得闪闪发亮。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