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红星 见习记者 汪诗涵)盛夏时节,婺城区塔石乡石塘村的黄花菜进入了成熟期,放眼望去,成片金灿灿的黄花菜随风摇曳,美不胜收。“采摘黄花要趁早,因为白天太阳大,花骨朵会逐渐开放,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会降低。”凌晨四、五点,黄色花海里就能看见村民董炳贤忙碌采摘的身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黄花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仅是餐桌上受欢迎的美食,也富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董炳贤告诉记者,今年黄花菜的长势十分喜人,每亩能采摘近1500斤鲜花,可以制作成约200斤的干货,每斤市场价能卖到45元左右,亩均收入近9000千元。
今年是董炳贤种植黄花菜的第3个年头,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他告诉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种植黄花菜是个有发展前景的事业,热爱农业的他立即前往有着“中国黄花之乡”之称的湖南衡阳祁东县,考察学习了一个多月,希望将黄花菜种植技术带回家乡。
“黄花菜不喜湿,由于排沟灌水,第一年,我只能眼睁睁看着黄花菜受潮变质。”董炳贤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查明原因,吸取教训,改良排沟规格,解决蓄水问题。为了保证天然绿色的品质,种植过程全部使用沼肥、沼液、塘泥等自然肥。为防止汛期黄花发霉、保证黄花质量,他购置了杀青、烘干、包装等一条龙设备,用遮阳网和木炭烘干机解决黄花保存难的问题。
经过精心经营,董炳贤的黄花菜种植基地终于在第三年迎来了丰收。“因为塔石乡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黄花菜花蕊又大又嫩,卖相和口感都属上乘,用蒸笼蒸熟晒干,味道更为鲜美可口。”董炳贤笑着说道,“都说农业种植创业辛苦,但我们的黄花菜收到了广泛好评,吸引了一大批回头客。”
近年来,塔石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引导农户把闲置资源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财源”,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董炳贤用三年时间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民增收路子。
“黄花菜是‘懒人庄稼’,一年种多年收,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尝到甜头的董炳贤更加坚定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并表示将带领村民一起种植黄花菜,实施产业化发展,努力将黄花菜打造成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