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挟策读书羊不亡,化而为石起复僵,流涎磨牙笑虎狼。先生指呼羊服箱,号称雨工行四方。莫随上林芒屏郎,嗅门舐地寻盐汤。”宋人喜作文人画,以画衬诗,以诗题画,相得益彰,这便是苏轼为顾恺之画牧羊图所作诗。稳坐鲇鱼山,面向卧羊石,虎狼来了,叱一声,一群正在啃草的小白羊便化成了磊磊白石,虎狼走了,再叱一声,白石又悉数变成了白羊,一手书卷,一手道法,我自悠然山水间,神也。先生何许人?金华黄初平也。这个史上“最牛”的放羊娃,在金华山走出了一幕漂亮的“逆袭记”,传遍这山里山外的万户千家,于1700多年的光阴里发展出一脉影响深远的信俗文化,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文脉启滥觞
800多年前一个秋日的黄昏,芙蓉峰下,一位中年儒士策马而来。他叫王埜,字子文,号潜斋,微凉的风撩起了他鬓角斑白的头发,两旁绵延的青山、层层叠叠的树木不断向后退去,亦如他匆匆流走的半生峥嵘,南宋嘉定十二年中进士,淳佑初年官至礼部尚书,宝佑二年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悔秋日萧瑟时。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官场失意,他终究放下了笏板,脱下了紫袍,故乡的山桥已等待他很久很久。
在他心中,山桥是个特殊的所在,幽居于山野丛林之中,却有斗鸡岩日夜看天象,有棋盘涧把着地下龙脉。他要在此落一处安心之所,安放他壮志未酬的前半生,和山居秋暝的后半场。
“淳祐癸卯(1243年)秋七日,始卜山桥小隐。宝祐乙丑春正月,上锡宸翰四大字。是冬十月筑书室。九岩一亭,参错山中。明年七月,落成而居焉。”一年后的九月九日,秋高气爽,水落石出,王埜自号南北山人,一身青衣,一把折扇,他在山桥有了风趣卓然的“磊磊亭”,甚是欢喜:“磊磊涧下石,泠泠涧中泉。涧阿有幽人,结茆泉石边。泉洗许由耳,石砺子荆齿。所以山中翁,长年远朝市。”他还有了宛若仙境的“栖碧楼”:“神仙好楼居,况在泉石间。岂无谪仙人,伴我栖碧山。碧山高峨峨,涧水鸣潺潺。谁与会此意,一笑心自闲。”他的山桥更有了浓浓紫气化不开的翰墨书香,有了如山泉般清亮的书声琅琅,有了一行流觞曲水的闲人雅室。宋理宗为之御笔赐匾“山桥书堂”。从此,鸿儒论道间,前朝与书室,以一种恬然的姿态生长于这山水间。
而“名士退隐,先生讲学”在这座浙中名山古已有之。“孝标先生骨应朽,清名与山同始终”,“文采曾惊六代豪,紫薇深锁白云高”,“孝标已去书声渺,僧与白云共作家”……在历代文人笔下,刘孝标弃官隐居金华山讲学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南朝刘峻,字孝标,本名法武,曾任典校秘书、荆州户曹参军,以《世说新语》闻名于世。南朝梁天监八年,他弃官隐居金华山紫微岩著书讲学,世称“讲堂洞”。期间,刘孝标撰有《类苑》120卷及金华山的第一部山志《山栖志》,后于花甲之年卒于金华山。
斯人已乘黄鹤去,一脉儒学的探索却从未停歇。宋时兰江畔,有望族范氏,“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幼子范浚勤学苦读,资质上乘,却偏偏不慕功名,治学开宗成大儒。明万历《金华府志》载:“范浚:字茂明,兰溪人,家世业儒。父祖昆季皆显宦,浚独不近荣利。绍兴间,尝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不起闭门。讲学,笃志求道,危坐。室貌恭心泰,学者称之曰香溪先生,有文集二十四卷行于世。”范浚的的思想对朱熹乃至后世程朱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载:“晦菴朱子独表章其心箴云。《章枫山序(香溪文集)》述邑令唐君韶之言曰:‘先生之文,世之诵习者心箴而已,他盖罕有知者,今观其言如以耻为人道之,端以古之圣贤未有不由悔而成。’又谓:‘学者,觉也,心且不存,何觉之有?皆超然自得于学,极有警发,不都心箴,为可取也。’故朱子有‘不知从谁学’之语,先辈谓之其得于孟子者为多,继又云:‘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有闻也。’而滤其源者,自先生始。明嘉靖初,御注心箴与四箴注,并颁布天下学官则,范氏之学逾久而逾显矣。”
各领风骚兴婺学
兰江滔滔,婺水汤汤,积小流,成大海。南宋时期,金华涌现出吕祖谦、唐仲友、陈亮等一代儒学大家,以其旗帜鲜明的理学思想,各领风骚,求学者无数。金华山也出现了丽泽书院等知名学府,为婺学乃至浙东学派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明成化《金华府志》载:吕祖谦字伯恭,金华人。宋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其上世文靖公夷简局寿州,至右丞,从驾南渡,始居金华。祖谦之学,本诸家庭得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栻、朱熹,讲索益精。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宗学教授。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士多归之,除太学博士,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劝孝宗留意圣学及兴复大事。召试馆职,当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然其人,服其精鉴。父忧免丧……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不就。改主管亳州明道宫,卒,年四十五……晚年会友讲学之地曰丽泽书院,既没乡人,即而祠之本。”
吕祖谦出身名门世家,与朱熹结为姻亲之好,无奈际遇艰难,磨砺了他温厚的心性,形成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思想体系,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为婺学乃至理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据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记载,丽泽书院“其地在光孝观侧”,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宜、叶适、陈亮等四方名儒纷纷受邀授业于此,后吕祖谦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丽泽堂也随之北移。吕祖谦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教学之本,学生中如有“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聚、宗俟讼财、侵犯公财、喧噪场屋、游荡不检”等行为者,即令其退学。吕祖谦还为书堂编著了《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近思录》(十四卷)等学本,与其诸多著作典籍共同成为后来极为珍贵的精美传世婺刻本。丽泽书院往来求学者无数,吕祖谦门下嫡传弟子即有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
戛然而止的人生并未终止学术探索的脚步。史载:“”吕祖谦所注考定,《古周易》、《书说》、《閑范官箴》、《辨志录》、《欧阳公本末》、《吕氏家塾读诗大事记》若干卷。弟弟吕祖俭编其杂文为《吕太史集》,及别集、外集三十余卷,”吕祖谦辞世后,丽泽书院由其弟吕祖俭主持,直至宋末元初,王柏、金履祥先后任山长、主讲,四方来学者甚众。吕祖谦也于身后入孔庙,“其郡望东莱学者称为东莱先生,理宗朝赐谥成爵,开封伯从祀孔子庙庭”,成为“金华学派”的代表。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治学思想。唐仲友查市井百态,阅古今典籍,与同乡、朝中左丞相王淮结为姻亲,与朱熹不睦,曾遭六次弹劾,创“经制之学”,倡导“以古察今,经世致用”。清康熙《金华府志》载:“唐仲友字与政,父尧封为侍御史,以直言称仕,至直龙图阁朝散大夫,仲友博涉群书,登绍兴进士,复中宏词科,累官判建康府。论时政,上纳其言,再转知台州,兴利除害,政声哗然,俄为同官高文虎所忌,譛于提举刑狱劾,罢主管建宁,武彝山冲道观开席授徒,学者云集。仲友史学精绝,尤邃于诸经,下至天文地理、王霸兵农、礼乐刑改、阴阳度数、郊庙学校、井野畿疆,莫不穷探力索而会通其故。精粗本末,兼该并举,与吕子同居于婺而都尚经制之学,然天性廉直,与物多忤,仕未通显,托之论述而终……其事兄仲温、仲义皆绍兴进士。又按尧封累官,俱有谠言执奏,为御史,劾王之望、钱端礼,骤进,可谓不避权贵,及言不从,辄弃官归,可谓进退合义。郑忠愍公当举以自代。家居贫甚,卒之日无以为葬。”
唐仲友著有《六经解》《九经发题》《经史难答》《孝经解》《愚书》《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乾道秘府群书新录》《天文地理详辨》《故事备要》《祠科杂录》《宣公奏议解说》《齐文集》等,诸孙复集为文粹,苏伯衡为序。
作为“永康学派”的代表,陈亮反朱熹、陆九渊理学之重义理、轻功利,继而提出“天理人欲可以并行”,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思想,著有《龙川文集》。他自幼熟读兵书,胸怀报国济世之志,在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屡屡掀起轩然大波,也于跌宕中走完了他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明万历《金华府志》载:“陈亮:字同甫,永康人。生时目光有芒,才气超迈,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之迹,著《酌古论》……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数千言,劝帝移都建康,渐图恢复。孝宗赫然震动……上欲官之,亮叹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得不死,归家。益励志读书,尝与朱熹书辩论三代汉唐之际,究皇帝王伯之,畧数往返不屈,熹虽不以为然,至其心无常,泯法无常,废两言者,虽熹亦心服,其不可易也……光宗即位,策进士,亮对称旨擢为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上卒……”壮志难酬,家国难复,思想的光辉却照亮了前路。
传道授业鸣浙东
回望千年,孔孟先贤,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启儒学之滥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儒学之大兴。期间,婺中即有范浚的香溪之学卓然崛起,范氏亦被后世推为“婺学开宗”。北宋中期之后,随着程颢、程颐学说的南传,尤其是宋室南渡,给浙江带来了勃勃生机,直接启迪了“浙东学派”,形成了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进而催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及后来姚江流域的阳明心学。
与此同时,婺学迎来学术发展的鼎盛期,金华吕祖谦、唐仲友,永康陈亮,各以所创的心性之学、经制之学、事功之学,并辉于时。稍后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又得朱学正传,被视为朱熹世嫡。
而元代的婺州学术,以两支最盛:一支由徐侨传王世杰,再传石一鳌,三传陈取青、黄溍,陈取青传子陈樵,黄溍传王祎;另一支则由何基传王柏,再传金履祥、闻人诜,金履祥传许谦、柳贯,闻人诜传子闻人梦吉。徐侨、王柏等人皆兼传朱、吕二家之学,柳贯、黄溍又与黄景昌、吴莱同学于受陈亮事功之学影响甚深的方凤。这些学者形成蜚声中外的婺州文人集团。这也直接成就了金华山乃至婺州城婺学文化的繁荣。
在此期间,著述与讲学对学术思想的传承、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继吕祖谦丽泽书院讲学后,宋代末年,何基于金华山下后溪河北山书院传道授业,潜心著述,编有《易系辞发挥》《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太极通书西铭发挥》《近思禄发挥》《代请立北山书院文》《理学宗传》《周易启蒙》《理学宗传辩证》等,卒后门生葬以士礼,不用官仪,谥文定,从祀金华县孔庙。
此后,至元三十一年,官府对丽泽书院进行了多次大修或重建,并由丽泽书院供祀同创道学于婺州的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至明末,丽泽书院终因遭兵燹而毁。自南宋始建丽泽书堂算起,丽泽书院共存478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八婺名流择址鹿田,建鹿田书院,内供奉朱熹、张栻、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等“金华七贤”。
双龙之水天上来,汇入滔滔婺江西到海。千百年来,从儒学、理学到婺学,犹如沟渠纵横、路路通达的“浙江诗路”,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化星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投身到婺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中来,形成了越来越兴盛的婺文化圈,循序解码了浙中婺文化之于浙江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受到浙江乃至中国文化圈的广泛关注,为当今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金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