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乡农好物”托起“共富梦”

2022-08-30 09:03:5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徐乐

  在婺城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孕育着不少优质的农产品。翻滚的稻浪、整齐的茶树、甘美的水果……出自山野的“乡农好物”们,以乡土的气息和田园的味道,为朴实的村民带去了实在的收益、丰收的经验,托起了乡村“共富梦”。

  1

  一片茶叶的共富路

  时过处暑,天气依旧酷热难耐,在位于金华南部山区腹地的箬阳乡里,却能寻觅到一丝清凉。箬阳乡平均海拔650米,峰峦叠嶂,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在这大山深处,孕育出了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厚甘爽,具有“箬叶形、箬叶香”独特品质的优质高山茶叶。

  箬阳乡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但在过去,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制约,箬阳乡的优质好茶只能经过简单的粗加工,以毛茶“贱卖”。20世纪80年代初,箬阳乡组织茶农参加龙井茶制作工艺的培训,箬阳茶叶走出“毛茶时代”,茶叶价格也从原来的两三元钱一斤涨到了十多元一斤。

  2004年,箬阳乡以发展名茶和有机茶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生产,使茶叶品质向优质转变。2009年,高山茶叶示范基地落地箬阳,成为金华市五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之一。截至目前,箬阳全乡4500亩茶园中,95%的茶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50亩茶园通过有机食品质量认证。

  创建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素之一。2020年12月,“箬阳龙珍”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实现从“精品”向“国标”的跨越。两年来,婺城区举办一系列茶产业相关活动,全面提升箬阳高山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附加值。2022年,“箬阳龙珍”产品标准正式发布,这标志着箬阳茶产业正向着数字化、规模化、标准化大步迈进。

  从一片名不见经传的小叶子,到婺城区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箬阳龙珍”已成为了带动深山百姓致富的“金叶子”。2016至2021年,箬阳乡茶叶销售额从1600万元增至2300万元,增幅43%;茶农采茶季收入从7000元增至10000元,增幅42.8%;村集体收入从279.25万元增至551万元,增幅97.31%,有效实现了村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同向同步。

  2

  “水果大王”的致富经

  近日,在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董村的汪继清家庭农场,农场主人汪继清正带着工人们采摘今年的最后一批黄桃,因为近两个月气温高雨水少,今年的黄桃特别甜,也特别畅销,每天下午一车车新鲜采摘的黄桃被运到各个批发商那里,驱车来到农场买桃子的客人也是络绎不绝,美味的黄桃供不应求。

  在汪继清的农场里种有桃子、秋月梨、火龙果、猕猴桃、红美人、葡萄柚、甜橘柚、西瓜、碧根果、脆柿等十多种水果,种植总面积两百多亩,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采摘、养护忙不停。2008年,已经43岁的汪继清开始尝试种火龙果,那时候,种火龙果在金华还是件稀罕事。“第一次种水果,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记录火龙果的生长过程,自己从电视上、网络上学习火龙果的种植和改良方法,种出来的火龙果越来越好吃了。”汪继清回忆道,那时候只种了两亩火龙果,没想到市场反应特别好,亩均产值当时能达一万多元,他还成了百果园的火龙果供应商。

  这次小试牛刀给了汪继清很大的信心继续走农业这条路,他慢慢扩大火龙果的种植规模,最多的时候有50多亩。后来,由于金华本地种火龙果的果农越来越多,火龙果的经济效益大不如从前,2015年,汪继清对水果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减少火龙果规模,加入红美人、甜橘柚等当时的“时新货”,重新拉高了经济效益。在汪继清的观念里,种水果就要“赶早”,赶早引进新品种,赶早采摘,“赶上了早”就能鼓腰包。

  2016年,汪继清乘胜追击,在白龙桥董村承包了160亩山地,种了120多亩桃树,后来又加了秋月梨、脆柿、西瓜等水果,把原本荒了的山坡打造成了四季飘香的“花果山”。这一次,他又抓到了“早”的先机。汪继清有空就喜欢到果园里走走,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记录果子的生长周期。桃树挂果的第一年,他发现有几棵树上的桃子成熟得比其他树上的要早半个月左右,这让汪继清很兴奋,早上市的桃子价格会更高。于是他开始在合适的时节将早熟的桃树枝条嫁接到其他桃树上,目前,已有20亩的桃树成功嫁接成早熟品种,每年汪继清农场的桃子都提早半个月左右上市,大大增加了桃子的经济效益。

  那么,汪继清为什么总能“赶上早”,敢于尝试的底气又是来自于哪里呢?这不得不提到由区农业农村局搭建的农民学习平台,每年,区农业农村局都会组织开展各类农业知识技能培训,传授农技知识,传递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只要有关于水果种植方面课程的,汪继清都会积极参加,并且受益匪浅,“当初,缩减火龙果规模,改种红美人、甜橘柚这些新品种就是在培训中受到专家的启发,效果非常好,以后只要有培训我还会去参加。”汪继清说道。

  对于汪继清来说,从学习中获取的另一大收获是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寒潮、梅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汪继清的农场也出现了减产的现象。培训中提到的“设施农业”犹如为汪继清打开了另一扇门,他意识到要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就要从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增设大棚、防草布、喷灌等设施,在转型的过程中,汪继清也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大大降低了转型成本。

  5月采桃子,6月摘西瓜,7月火龙果成熟,8月猕猴桃飘香,9月秋月梨,各种橘子从10月摘到1月份......一年四季都有香甜可口的水果从汪继清的农场走进千家万户,从最开始的两亩地到现在的两百多亩,从一个品种到十多个品种,年产值从几万元到现在的100多万元,汪继清正向着成为“水果大王”的梦想不断靠近。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