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红星)初秋时节,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8月30日,记者在婺城区琅琊镇杨塘背村看到,千亩稻田翻绿浪,谷穗飘扬稻花香,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呈现在眼前。伴随着阵阵轰鸣,收割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将颗颗饱满的稻谷尽收“囊中”,货车则在路边接力,第一时间将稻谷运回谷仓烘干保存。
“这片稻田原先是种植苗木的,今年流转到我手上后种上了单季稻,没想到收成这么好。”杨塘背村党支部书记申志义是婺城区的种粮大户,2008年,他创办了琅新粮食专业合作社,相继在安地镇、琅琊镇等地承包农田,进行水稻连片规模化种植。琅琊镇杨塘背村进行“非粮化”整治后,申志义又在村里流转了300多亩“富硒田”用于种粮。
杨塘背村是传统农业村,以前,因为农村劳动力减少,村里一部分基本农田被承包用于苗木种植。近年来,随着婺城区加大对“非粮化”的整治力度,在琅琊镇政府的推动下,杨塘背村的“非粮化”耕地逐步恢复粮食生产。据申志义介绍,今年,杨塘背村共新增水稻种植面积700多亩,预计年增加粮食产量280多吨。
“成片的粮田不仅方便统一管理,还可以进行机械化农业操作,两台收割机一起下地,一天就能收割五六十亩稻谷,种植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申志义告诉记者,他今年种植的单季稻选用的是竹稻米品种,不仅米香浓郁,还含有淡淡的竹子清香。同时,引用白沙溪支流水源灌溉富硒田,种出来的大米口感米质都会更好一些,市场收购价格也更可观了。
望着眼前金黄饱满的稻谷“粒粒归仓”,货车进进出出满载着稻谷,烘干生产线上的烘干机正开足马力烘干稻谷,农户们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等单季稻收割结束后,我们将安排机械进场翻土,计划再种植玉米、油菜、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这样不仅防止了土地撂荒,也增加了农民收益,还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申志义说。
随着“非粮化”整治工作的稳步推进,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金灿灿的香米稻田,这一切的变化仿佛就在转眼之间。接下来,婺城还将动员更多的农户把撂荒耕地流转出来,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