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拥有一片洒满阳光的屋顶,是莹最大的愿望。
她家的老屋,因为长年累月太阳的暴晒和雨水的侵蚀,屋顶的瓦破了,到处漏雨。哪里漏雨,母亲就在那里放一个盆。
每天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成了家里的固定节目。
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刚才还晴空万里,这会儿电闪雷鸣,天空像一块黑色的幕布遮盖着大地。
在地里干农活的人,有的扛着锄头,有的赶着牛,有的推着打谷机……急匆匆跑回家。
风呼呼地吹着,雨哗啦啦地下着,整个世界,都淹没在雨帘里。莹拎着一篮猪草跑回家,头上、身上湿漉漉的,早已淋成“落汤鸡”。
“莹,快拿个盆放床上!这该死的鬼天气!”母亲见到她回家,一边抱怨,一边手忙脚乱拿着盆和桶去接水。
莹顾不得换下湿衣服,赶紧把床上的被子、垫被叠成一摞,把桶放上去。床要是湿了,今晚睡哪呢?
桌上、床上、地上,东一个盆,西一个盆,“叮咚、叮咚”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雨不停,屋子里都变成水塘了!”母亲苍老的脸上,布满了阴云。她望望门外,不见父亲回来的身影。怕是又在谁家的酒桌上喝多了?唉,母亲叹了一口气。
她走进柴房,取下墙上的蓑衣和斗笠。戴好斗笠,穿好蓑衣和雨鞋。她招呼莹,帮忙抬梯子到院子里。
“妈,你要上屋顶?太危险了!”莹吃了一惊。
“不修不行啊,这落雨的天,屋子里都要涨大水了!我放几片瓦就好……”母亲安慰她说。
“妈,修屋顶是男人干的活,咱们等爸爸回来。”莹央求着母亲。
“等他回来,咱娘俩都要被大水冲走了。毛主席说了,妇女顶半边天!”母亲倔强地说。
拗不过母亲,莹帮着母亲把梯子抬到院子里。母亲小心翼翼把梯子靠在屋檐下放稳,让莹小心扶好,不要梯子摇晃。十四岁的她,哪有那么大的力气?但是想着母亲站在梯子上,她的安危系在自己身上。小小的人儿,把自己整个身体压在梯子上,用尽吃奶的力气。
母亲一边抱着一摞瓦片,一边小心地爬上梯子。单手爬梯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梯子并不宽,窄窄的横木,在雨水的冲洗下,越发光滑,一不留神会踩空。母亲眼睛往上看,左手酸了换右手,右手酸了换左手。她小小的身体蜷缩在一起,每挪动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劲。
莹觉得时间好像停止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突然,“哗啦”一声,一个瓦片掉落下来,母亲脚打滑,差点砸到莹。
“妈,你小心点!”莹的眼泪和雨水一样,止不住往下流。她多么希望此刻,风止雨停,给他们家一片有阳光的屋顶。
母亲仔细地搜索,找到漏雨的位置,先把破的瓦片拿开,再盖上新的瓦片。手里的瓦片不够了,她就把破的两片瓦,叠放在一起。
“莹,你去屋里看看,还有几处漏雨?”母亲在屋顶对她大声喊。
莹不敢松开扶着梯子的手。这一刻,她不想管屋顶会不会漏雨,只想让母亲快一点下来。
“妈,没有漏雨,都好了,你快下来吧!”她没有进屋里看,一个劲儿地催促道母亲。
母亲小心地爬回到梯子前。
“我下来了,你扶住了吗?”母亲对着下面喊着。
“妈,我在呢!扶住了,你放心下!”莹对着母亲喊。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像开天辟地的盘古一样,顶着母亲这一片天。
母亲慢慢地摸索着下来。下梯子比上梯子更难,母亲的眼睛被雨淋得模糊,她用袖子擦一把,看着女儿小小的身体,在风雨中颤抖。母亲的心,酸酸的,暖暖的。
母亲终于从梯子上爬下来了,莹松开了一直紧握梯子的手,手心里都是汗。她一把抱着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母亲,似乎她一松手,就会失去似的。
“妈,你吓死我了!你再也不要爬屋顶修房子了!”莹泣不成声。
“傻丫头,哭啥!妈这不好好的吗?明天就出太阳了!”母亲摸着她湿漉漉的头发,嗔怪道。
那一刻,莹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一个爱的心愿:“妈,我长大了给你盖房子,给你买大房子,让你住好房子!”
那一晚,耳边再也没有“叮咚”的雨声,莹躺在母亲身边,睡得特别香甜。她梦见母亲在自己买的房子里晒太阳。院子里的菜郁郁葱葱,母亲张罗着一大桌饭菜,她的脸上舒展着,像一朵春天里盛开的桃花。
第二天,雨停了,阳光钻出云层,爬上屋顶,像一朵小花似的,喜眉喜眼地开着,又像一只淘气的小猫,在屋顶上蹦蹦跳跳。母亲说的没错,再大的风雨,都会有雨后天晴的时候。
如今,莹已过而立之年,她常常回想起童年的雨天,那些漏雨的时光,在它童年里泛着亮光。母亲坚强的心像那一片屋顶上的阳光,照进她的心田,让她在苦难的岁月里,依然都保有对生活的热情。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