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天南地北的新昌桥人都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他们有的经年未归,再还乡时却有“相见不相识”之感。移步换景,眼前古朴的黛瓦院墙,别致的景观小品,还有那青石枕水、清冽非常的白沙溪,犹如水墨画一般,浓淡相宜、韵味悠长……
旧时光景播种乡村振兴新希望
“我们村现有1340人,都是‘百家姓’,最早来的是姓徐的、姓杜的、姓杨的,后来又吸引了更多人来到这里定居。”今年59岁的新昌桥村党支部书记柯建康告诉记者,自己一家是从台州仙居过来的,行经新昌桥时,见此地湖光山色、风景优美,便在此久居了下来。记载中,新昌桥村的村祖叫徐克广,明朝永乐年间,徐克广从武义县的履坦迁移到这里,而后又有太医杜通来此定居,从徐克广那年算起,新昌桥村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新昌桥村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而潺潺流淌的白沙溪,如一条柔软的绸缎,维系着一代代的新昌桥人,载着他们浓浓的乡愁故梦,融入到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之中。
随着柯建康的脚步,走过新昌桥村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能看到它四十年前的本来模样。乡村泥泞的土路,古旧朴素的民居,妇人捣衣的池塘……一景一幕的乡土情结中还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不知多少次穿越时空来到他们的梦乡。
“前面是一大片晒谷场,场上往往堆着草垛、麦穰、玉米秸之类,对面就是生产队的仓库,附近还有娃娃们上学的学堂,而我们所在地就是当年的棒冰厂。”柯建康描绘着记忆中的图景,曾经的生活也在村民们的心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回忆中,新昌桥第一次变化是在80年代末,得益于水电十二局建成后,越来越多村民赶往务工谋生计,日子好起来了,村里也开始浇上了水泥路,喝上了自来水,还建起了当时金华唯一一家棒冰厂。
“当年可得意了,3分钱一根的棒冰,各个生产队都过来帮忙包装零售,也有其他村子赶来批发的,生意可好了。”谈起棒冰厂,妇女主任齐金兰至今仍然印象深刻,而回味起当年冰棒的滋味,许多村民依旧咂舌。在当年,对于许多人家来说,三分钱的棒冰比得上世间所有珍馐美味,尤其是附近学堂的孩子们,架不住烈日下一声声甩腔叫卖,父母只好买了一根尝尝,而孩子们又怕吃的太快,还会留下一半放在水中,待它慢慢融化,与一家人一起品尝。
棒冰厂的兴起,让新昌桥村尝到了甜蜜滋味。除了外地人之外,也有许多本村村民们会批发棒冰前往电影院、学堂门口等热闹的地方去卖。一日复一日,他们就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在老旧的凤凰牌自行车上挂着装满棒冰的泡沫箱子,一路奔跑在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中。
多业态融合 挺起经济发展脊梁
千禧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实现了“冰棍自由”,各个品牌的雪糕冰棍漂洋过海挤满自家冰箱的同时,再回首,曾经热火朝天的棒冰厂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崭新的综合办公楼。环顾四周,现在的村居环境愈来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而汽车和家电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冰棍不再是曾经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到了2020年,“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因“三十六堰”中的“洞山堰”“旱龙堰”“马潭堰”3座古堰都位于新昌桥村,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成了溪边一颗闪耀的明珠。
村民陈阿姨在新昌桥村生活了16年,这些年来,她见证了潺潺流淌的白沙溪建起了景观桥,披上了闪烁灯衣,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新昌桥由一个落寞古村迅速“蝶变”为一片滨水乐园。“生活的村庄越变越美,天热的时候我就在溪边出摊售卖游泳圈等热销产品,自家门口做点小生意也挺不错的。”陈阿姨笑说。
游客络绎不绝,小吃店、农家乐内自然也是食客满座、美食飘香。晚上7时,竹浩里农家乐正是一派繁忙景象。厨房间,老板娘汪丽芳仍在颠勺起锅,时不时擦拭汗水。“日常生意都不错,前两个月更是旅游旺季,我们店里每天都有百来号人来吃饭。”汪丽芳说,自己过去从事建材行业,前年赶上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便和家人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煎炸蒸煮焖炖炒”,正如他们“烹”出的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新昌桥村依托熊猫猪猪共创共富党建联盟,发挥优质水资源禀赋优势,依托滨水景观、美食广场、特色民宿等,留住客源拉动消费,每日引流2000余人,日营业额达到5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天涯咫尺 这里就是家和故乡
多业态融合激活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值得一提的是,新昌桥本身也是一座“状元村”,从这里走出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乡贤徐锡金。
徐锡金是村子里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现与家人定居上海,这些年来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出资修缮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并每月拨款改善老年人伙食,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帮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不论游子身在何方,前往何处,却始终不忘故乡的山水人情,忘不了植根记忆的深处的情感血脉。回到家乡,可见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人们看电视、拉家常的欢声笑语,文化礼堂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让村民们喜笑颜开,还有乡愁记忆馆中点点滴滴的时光印记,让村民回望过去,感受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凝聚了乡情人心。
新昌桥的村口,是“送往迎来”的站口,目送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背上了行囊奔向前程和远方,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朋友,将这里作为心灵栖息的港湾。
在村中,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这是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酸茶所在地。平日里,村民游客会来此浅尝一杯,回味无穷。传承人刘卫滔介绍道,酸茶具有营养、预防、保健多种益处,它的制作也十分特别,是将茶叶放在竹筒里,埋在地底下8个月后发酵而成。而金华酸茶入驻新昌桥村并不是偶然,为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柯建康诚意热情,数次相邀才力促项目落地。
“这里人气十足,山川秀美,我将总部设在这里,现在也是半个村里人。”刘卫滔笑说。如今,金华酸茶正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他们有信心在此集聚人才,打造金华酸茶基地,为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贡献。
在新昌桥村,除了金华酸茶之外,当地还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廖江泺创立的“小木头雕刻艺术空间”,以及养生馆、书画院等新业态。而像刘卫滔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到新昌桥村,早已融入淳朴温暖的民风之中,诉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展望未来,柯建康也是信心十足。接下来,他们将不断优化配套环境,集中打造乡创业态品牌和美丽生态乡村游,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这里又将是乡愁与乡愁的碰撞,乡情与乡情的连接,往事与往事的回忆,故事与故事的再续……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