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岩头》陈兆刚摄
严纪飞在制作古琴
温国香在制作扎染
扫码参与互动
“古琴大师?就在我们村里,往前走几步就到哩!”在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每当听到有外地游客问起希桐琴箫馆,村民们便会既热情又自豪地帮忙指路。
穿花拂柳,踏上村径,耳畔不时传来宁静悠远的阵阵琴音。自2020年入驻岩头村以来,希桐琴箫馆在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也为这个淳朴祥和的村庄增添了几番古韵风雅。
“古琴发展有3000多年历史,位列四艺之首,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馆主严纪飞与琴相伴已有十七年了,他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特别讲究师承,2009年他前往北京拜当代斫琴大师田双琨为师,除了学习演奏和制琴的技艺之外,也继承了师父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
严纪飞说,平日里,琴箫馆有很多团队游客过来参观学习,为了更好地普及古琴文化,在墙面上,每一张不同图样的琴下都标识着制作工序,可以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古琴的制作流程。一把纯手工制作的古琴往往不下七八十道工序,常常要花费两整年工夫才能完成。转轴拨弦,琴音铮铮,沉稳端庄却又不张扬。一张琴,只有凝聚了匠人诸多心血,才能发出真正具有古韵的琴音。
高情逸态,风骨清致。这样一门高雅艺术为何花落岩头呢?严纪飞告诉记者,琴文化接近自然,岩头村的灵岩寺他早有耳闻,当第一次来到这里考察时,眼前的青山绿水以及淳朴乡风,便让他决心留下来。
同样被岩头村自然风光吸引的,还有婺州扎染非遗传承人温国香。“安地镇是婺州染坊所用染料植物板蓝根的主要种植地,而染布需要活水去漂洗,岩头村正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温国香说,自2018年婺州扎染非遗产业化以后,她们主要以生产家居产品为主,在其工作室中,不时集聚着三两游客,挑选着背包、衣物等文创产品。而随着时代的跃进,她们的文创产品也搭上“直播”的快车,线上直播不仅让这些文创产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也能清晰地为群众展示扎染技艺,使婺州扎染深入寻常百姓家。
令温国香欣慰的是,近些年来,婺州扎染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如今,每周都有相关的非遗课程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开展扎染文化的知识普及。此外,她们也会定期对周边村庄的妇女进行培训,增加村民收入。
希桐琴箫馆和婺州染坊是岩头村走向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还进驻了禾居文旅策划公司、王剑波手机摄影工作室等。特别是周末及节假日,书画、音乐、扎染等各个艺术类活动轮番开展,让岩头村从一座平凡村落变成了文化艺术的大观园,从一湾碧水变成了人们向往的生活……
半村烟火半村风雅,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这里村民们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变,而钟灵毓秀的岩头村更是引得无数他乡异客慕名而来。岩头村党支部书记陈秋平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相比去年翻了一番。而游客们在体验古琴、扎染、摄影魅力的同时,村上的“农家乐”也往往是座无虚席,每天都有十几桌的生意,带动了村庄餐饮的发展,让更多村民鼓了腰包,一起大步迈向幸福的好日子。
“婺城的‘艺术乡建’是通过激发‘文艺创客’的活力来破题,岩头村便是‘艺术乡建’的生动样本。”诗画岩头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周文跃告诉记者,产业园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现有十多家文化企业入驻园区。去年,这里成立了文艺创客联合会总会,主要打造“文化+文旅+文创”的三文艺术乡建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创客入驻,并以创客产品为核心带动共同富裕。
“目前,我们正沿着梅溪和小广场做好生态景观提升,今年下半年计划成立艺术乡建的共富基金会,这里还将改造成艺术创客的直播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婺城文艺创客产品销售,形成一个共同致富的生态圈。”周文跃说。
(记者戴建东、 曹静怡)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