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愚公山前花市闹

2023-01-13 09:14:1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两千多年前的太行山下,年过九寻的愚公穷尽后世之力,移山平险,谱写了一段惊世传奇。在浙江之心的婺州大地,面山而居的金华北山人,同样以愚公移山的恒心搬走了横亘在家门口的凤凰山,历时五年,腾出了170亩平地,北山脚下传承数百年的融融花市得以复兴。

  仙湖佛手兴花市

  年关时节,罗店镇西吴联村花卉市场里姹紫嫣红开遍,山茶吐艳,蕙兰拂风,一盆盆金佛手宛若千手观音降临人间,指天指地,点化众生。花农们穿梭在百花之间,迎来送往八方游客,将一个寒冬腊月的花市装点得如生机盎然的暖春一般,亦如数百年前的仙湖田园,一只金佛手掀起了一城花市,风雅十景迎客来,古婺花香醉九州。

  那是350多年前,西吴还叫仙湖,村西一座凤凰山,一丘黄土染风沙,山下庄稼并不甚肥壮,直到一位乡贤携书案前一株佛手自闽南一带辞官还乡,从此改变了这个古村贫穷的命运。

  据《环溪吴氏十四修宗谱》载:“巽源公由吴阊带归佛手柑一种,玲珑奇巧,诚果中之仙品也。”另有清道光《金华县志》载:“邑之市花者为西吴、白竹二庄,……佛手柑之类皆有之。”又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续修的《金华县志》载:“佛手柑,邑西吴等庄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香色亦胜闽产。”

  巽源公取凤凰山一抔黄沙土,将之移栽于西吴环溪畔,以双龙泉水灌溉之,不料这佛手仿佛寻着了道地,果出多指,芬芳馥郁,为当地村民奉作仙品,纷纷扦插引种。很快,金华城里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争相采购,这座金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随之人气渐旺,声名远扬。

  此后,诸如“佛手当归饮”等以佛手为君药的方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历代医家收录医书当中。

  百花村里迎花神

  遍地金佛手让仙湖人得以在金华山脚下丰衣足食,耕读传家,更为这片土地招来络绎不绝的文人雅士,传统士大夫文化在这里兴起。

  宗谱中就收录了吴雪樵所作《辽源记》,西吴风流可见一斑。其曰:“聊园余少时读书处也。年十五,学书园之兢业,轩轩十六楹,帘幙沉沉,人迹罕到。晨起听鸟鸣篱,落间关关,若告语春雨后。凭牕旷览,就见有课耕绿野者,雨笠烟蓑,又髴髣徐熙水墨画,踰年外出游学,遂暂与园别。游泮后归,课弟侄辈于园之挹翠亭西。此间屋小如舟,仅堪容膝,然多长廊,多复室,入者眼昏欲迷。亭之外,有山有水,有花有竹,畧一瞻眺,足助人吟思。园去竹林寺,仅隔一横岭,风过时,梵呗声隐隐出林……”

  佛手渐旺,花市渐兴。应着文人墨客的喜好,仙湖人开始在大片良田栽种朱兰、茉莉等各色文人花草,稻农摇身一变成了花农。靠花吃花的生存状态催生了朴素的花神信仰。西吴人兴建花神殿,迎花神民俗由此滥觞。

  《环溪吴氏十四修宗谱》收录了吴寿恺所作《重建花神殿记》,曰:“花神殿,不知创自何年,毁于何日,残碑断碣荡焉无稽。后访诸前辈,皆云此殿由琳五十三巽源公所创造。公自吴阊带归,香柑一种,巧指玲珑,巽香馥郁,实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也。族中牵萝补屋,灌溉得宜,秋来游客如云,胜情浃发,争相购售,而园丁野叟又于篱落间衬以珠兰茉莉,细草繁花,一望芉绵,鬬艳争奇,并皆佳妙。奈缘品花酬神,苦无场址。吾祖有鉴于此,随倡建花神殿一所,以供百花之神,曲槛回廊,洵盛世之雅会也。然泰极否来,洪杨作乱,蹂躏遍地,昔日之画栋雕梁,一炬成灰,沧海桑田,令人心伤而欢息者也。岁庚申,诸父老于课晴,问雨之余谈及庙貌基址,莫不踌躇,而凄怆一时少长,勃然踊跃,醵资不崇朝而集成,捐欵百数十金矣。于是埃户劝募,随成是举,以复旧观。迄今虽不能丕基,式廓以壮观瞻,而细小规模,差足供神灵以遵旧典。吾于是为之一一题名,以记其事。”如今,在西吴联村,还保留着一座花神殿,殿前小路依旧保留了古地名“花神巷”。

  花神殿前吟高腔

  据村中老人介绍,旧时村中孩童,年至八九,便要学唱高腔,每逢祭花神,一众花童咿咿呀呀,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据介绍,明朝初年,江西弋阳腔和海盐腔流入金衢盆地一带,随后便与该地区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民情相结合而形成了西吴高腔,并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开来。西吴村中屡开科班,较早地与昆腔、乱弹组合为“三合班”,常以“品玉”为名,如戏班主姓张,则命名为“张品玉”,演出剧目有《平征东》《古城会》《白鹦哥》》《?鲤鱼记》等。

  通过对西吴高腔现存传统剧目的考察发现,绝大部分是流行于明代嘉靖年间或其以前的古南戏,故此西吴高腔形成最迟应不晚于明代嘉靖年间,被称作南戏的“活化石”。

  西吴高腔与其它高腔基本相似,以“一人启唱,众人接腔”构成腔句,以腔句组合成唱段。不比西安高腔的高亢浑厚,西吴高腔俨然生于芙蓉峰下的山歌小调,质朴玩转似那邻家美人纤纤绕指柔。

  清代以后,西吴高腔逐渐增加了乐器伴奏,除传统的小锣,以笛为主,其他场头音乐、做介音乐等器乐以及乐队人员、乐器配置与其它声腔基本一致。道光时期,昆腔和乱弹兴起,西吴高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日趋衰落。日寇入侵金衢以后,最后一个西吴高腔专业戏班被迫歇业。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戏曲艺术碰撞的影响下,西吴高腔作为金华当地最古老的高腔之一,被吸纳融合成为婺剧的重要声腔,活跃于戏剧舞台,尤以表现回忆性叙事最为多见。目前,西吴高腔也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一枝仙葩聚拢一带花市,一方产业催生一脉民俗。一株金佛手将西吴一代贫瘠的土地点石成金,也让世世代代的西吴人解锁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中国大地,西吴人靠着盆养茉莉花,挖到了第一桶金;如今,西吴人又以农旅加持探索花卉苗木及周边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路。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