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金华山发展旅游动员大会在婺城区罗店镇召开,会上讨论热烈、发言不断,当谈到大力发展九龙村乡村旅游的规划时,在座的党支部书记诸葛本灶不由振奋欣喜,展望未来,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未来图景仿若犹在眼前。
天然溶洞
收藏着村庄历史记忆
初春时节,群山环绕中的罗店镇九龙村披上了一层袅袅青烟,该村位于金华山中心地带,于国家级双龙洞风景区旁,其中阡陌交通,屋舍俨然,听得见潺潺流水,鸟雀鸣涧,又有鸡犬相闻,笑语寒暄。
游步村庄,可见乡愁记忆馆、农耕文化馆等挺立在广袤乡间“勃勃生长”,在将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乡土文化一一收藏的同时,积淀着深厚悠久的历史记忆,成为了村庄里一道道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史料记载,九龙村很早便闻名于外,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村中的天然溶洞“白衣洞”,而白衣洞就位于村庄东北部一公里处的紫微山上。
追随着诸葛本灶的脚步前往,只觉山路漫漫,却并不坎坷。“我们脚下走的路是村民们一起出资修出来的,一阶阶拾级而上直通白衣洞,而每一段路上都刻有村民们的名字。”诸葛本灶介绍说,九龙村始建于宋朝,历经千年历史沧桑,期间曾有兴衰,但因该村山清水秀,使得不少人在此落脚。近年来,尽管村民们姓氏不一,祖先来路不同,但却无碍村庄日益扩大,因而也形成了九龙村特有的“性如灰泥,凝聚团结;情似大山,宽厚包容”的民风精神。
约摸十五分钟后,渐渐地,白衣洞中自然风光豁然开朗。除了石桌、石笋之外,洞内还有造型多样的石壁,宝相庄严的神佛,一路观赏,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和岁月沉淀后的人文风韵交融在一起,令人颇有踏上了时光探秘之感。“村上有三个溶洞,都有千年历史,除了白衣洞、罗汉洞之外,还有一个讲堂洞,因徐霞客到过此地,以及南朝梁代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刘孝标曾到洞中授课,故而得名。”诸葛本灶说,因这些溶洞地处偏僻不易发现,战争时期,不少村民为了躲避枪火都藏匿于此,而这些溶洞相对于村民们而言,便成为了庇佑他们的一块福地。
关于溶洞的故事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是,三个溶洞皆是天然风韵、原始状态。诸葛本灶表示,他们有意在保持洞内原有自然形态的同时将其合理开发,实现溶洞生态旅游与研学活动相结合,或许这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为山村致富的一条道路。
“靠山吃山”
会“养山”才能把路走宽
走出溶洞,站在半山腰处遥遥远望,那座闻名遐迩的“小冰岛”于漫漫薄雾中尽收眼底。这里是九龙村废弃矿址,也是当地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移步换景,只见黝黑峻峭的山体高高耸立,倒映在清澈见底的碧水中波澜不惊,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倚在巨大的捕鲸船前愉快合影,也有附近居民带着孩童坐在草坪上,静享午后的安宁。
“这里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矿山——九龙矿,是我们全村人的‘宝藏’。”在当地村民的记忆里,九龙村从宋朝开始就以砍柴烧石灰为生,改革开放后,他们利用九龙矿石资源优势,1980年创办了水泥厂,年产水泥上万吨。到了1996年,凭借机械化运用,年生产水泥达15万吨,矿山开采年生产达100多万吨……
“当时村民们大多都在水泥厂上班,而年轻人们就靠拉矿石、搞运输为生,大家齐心协力,大干特干,因此许多家庭也逐渐殷实了起来。”诸葛本灶感慨说,今年68岁的他,当年也是水泥厂的负责人之一,见证了村庄积极蓬勃的发展,而那一幕幕挥汗如雨,依旧无比灿烂的笑容仿佛犹在眼前。那些年,他们充分发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了全村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村民购置了家电,开上了汽车,而九龙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婺城区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美好生活让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尘土飞扬的矿山给村庄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2003年,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接连关门,水泥厂也就此关停。到了2013年矿山也关停了,村庄700多人的生计因此断了大半。“现在九龙村是一个薄弱村,没有了经营性收入,就靠着水库承包养鳖的2万元收入。2016年,我们为村里18岁以上村民办了失地保险,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诸葛本灶说。
虽是如此,但往日里熟悉的机械作业隆隆声消失了,年轻人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渐渐地,村庄安静了下来,失去了原有的热闹与活力。经年累月,如何消薄,再复九龙村的荣光便成为了村两委一直以来的心头大事。
生态复绿
新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2021年某一日,一如往常,位于矿山不远处的农家乐老板娘诸葛月琴正在厨房间颠勺起锅,忙得不亦乐乎。不知从何时起,她逐渐发现村上不断有游客向她们询问矿山遗址,这些游客大抵是年轻人,皆是精心打扮,提着照相机三两结伴地去,并沉浸在那冷冽粗犷的风景中,“咔咔咔”地拍出几组照片,欣喜地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又吸引更多游客寻来。“我在村上开店20多年,得益于‘小冰岛’名声在外,这两年的生意明显好过从前,店门虽小,热闹的时候一天也有三四十人。”诸葛月琴笑说。
闲暇的周末里,驶入村庄的车辆愈来愈多,一些时候,村中党员干部、志愿者们会穿上红马甲前往指挥维序,这让他们陷入了幸福的烦恼。“小冰岛”的爆红,让家乡变成了网红村,使沉寂多年的村庄渐渐恢复了往日的人气,在让当地村民尝到甜头的同时,也有阵阵的咖啡香飘入这熟悉的土壤。
走进浮光咖啡馆,悠扬的音乐绵绵入耳,所见是成排的书籍,复古的钢琴,还有各类影像CD……灰冷的矿山脚下,原本这里只是一处闲置的农房,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独具韵味的乡村咖啡馆,让不少游客流连此间。
咖啡馆老板郑博文是杭州人,主营传媒工作的他因五六年前来到小冰岛拍婚纱照,被这里独特的矿山风景吸引住了,于是一家更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审美和喜好的咖啡馆便应运而生了。“在乡村创业,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在靠好风景换来好‘钱’景的同时,我希望来打卡的游客们能在我这里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静心感受乡村中的美好生活。”郑博文说。
送走机械轰鸣的采石声,迎来四方游客的欢笑声,这也让村两委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也探索出“靠山吃山”不一样的发展内涵。
诸葛本灶告诉记者,在矿山遗址的生态修复治理中,目前已完成安全隐患整治等相关工作,去年,矿石清理等遗留问题皆已得到妥善解决。如今,满目疮痍的矿山再披新绿,尘土飞扬的景象无迹可寻,一场场研学活动在这里开启,一个个崭新的故事将在这里演绎……
“我们要将矿山遗址打造成特色文化村,并将九龙村现有资源都利用起来,积极探索富民强村新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谈到村庄未来的发展,解锁“绿色密码”的诸葛本灶信心满怀。他表示,结合未来乡村发展概念,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的计划,他们将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团队进行落地设计,在第一年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矿坑公园建设村,启动强弱电下地、雨污管网下地等村庄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村庄环境,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同时,村集体统一流转闲置农房,以矿山遗址文化为核心,积极利用乡贤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引入矿山、露营、垂钓、汽车电影及主题民宿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体验产品,提升集体收入。之后,他们还将启动实施村庄道路白改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景观节点,进一步美化旅游环境,打造“余村模式”的金华样板,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们的幸福靠山。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