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婷 方婕)“养老保险为人民,消除防老后顾之忧”“老农民也有养老金领了,养老保险惠民心”……日前,在蒋堂镇泽口村,上演了一出由该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婺剧小戏《惠民欢歌》,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认真,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们村爱好婺剧、能演婺剧、会编婺剧可是出了名的。”泽口村党支部书记姜俭清说,村民不仅爱看,还能演。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就组织了民乐队,排练了婺剧《花头台》,随后还组建宣传队,前后排练大型婺剧《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奇袭白虎团》等。之后,泽口村还自发编排大型婺剧剧目,创作了《彩霞》《金花银花》《挡车》等剧目。在本村演出后,宣传队还赴外地演出,名气越来越大。
“与婺剧接触多了,大家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还以此来教育子孙后代,村风民风好转了,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姜俭清介绍,婺剧已渐渐成为村里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现在,村里有一支上百人的业余演出队伍,建成了省内首个农村婺剧文化园,泽口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婺剧文化村。
泽口村婺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草根编剧洪增贵的支持。他是婺城区婺剧促进会会员,酷爱婺剧剧本创作。这曲现代婺剧小戏《惠民欢歌》就是他最新创作的。这些年,凡是村民关注的大小事,村里发生的新鲜事,都成为了洪增贵创作的素材。他先后创作了《天上人间共梦圆》《春暖花开》等一批婺剧小戏,向村民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给周边村民们送上“精神食粮”。
有了剧本,村里组织热爱婺剧的村民们组建了婺剧坐唱班,成立了婺剧演出队。坐唱班的其中16名村民,组成了鼓板、正吹、三吹、小锣和演唱小组,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其中值得一提的有“戏迷兄妹”姜金海、姜彩球,由于痴迷婺剧,哥哥姜金海成了乐队正吹,妹妹姜彩球成了队里的旦角。
参加《惠民欢歌》演出的村民方芬芬还特意拉上了自己的同学姜丽君一起参演。方芬芬说,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接地气的现代婺剧小戏具有浓浓的乡土味,大家都喜欢听。
“泽口村婺剧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传承常态化、日常化,使乡村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推广。”蒋堂镇宣传委员、文联主席叶华辉说。
记者手记: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但不论如何变化,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职责使命不能背离。一出小戏,一段传承。婺剧文化在泽口村开花结果,给乡村增添了文化气息,给老百姓带来了精神食粮,这就是最好的文化延续、文脉传承。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