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举岩飘香清谷天

2023-04-07 08:43:4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时光跨过清明,绵绵的春雨滋养万物生灵。在位于金华山鹿女湖畔的千年茶山上,片片新叶凝聚了天地精华,吐出莹润的鲜绿,飘逸诱人的茶香。举岩茶仿佛一位守时的故人,从清明到谷雨,如约进入了短短半月的制茶季。去年11月29日晚,举岩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44个子项目之一顺利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春是举岩茶列入人类非遗后的第一个采茶季,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千年传承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道医以茶入药,佛家茶禅同位,儒家焚香品茗,自唐代起就有了敬茶的习俗。婺州举岩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这是婺州举岩目前发现的最早见于史料的记载,在明代方以智著《通雅》中可得佐证,“婺州之举岩碧乳……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此后,“斤片方细,煎如碧乳”成为世人口中举岩茗茶的最主要特点。

  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承人潘金土介绍,婺州举岩外形蟠曲紧结,茸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馥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回甘生津。举岩茶须于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再经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过程完成。炒制特点以炒为主,炒焙结合,对温度和手法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而保持了婺州举岩独特的色、香、味、形。

  关于举岩茶的缘起,婺城民间有多种说法。一说黄大仙在金华北山修炼,见民众为眼疾所困,遂取山上茶叶捣碎敷眼,眼疾痊愈,故名“举眼茶”。晋代九华山人造访赤松观饮茶,口留余香,又见巨石耸立犹如仙人所举,遂曰“奇石仙人举,佳茗千古传。”,举岩茶因此名声鹊起。

  另说举岩出自一位名叫吕永和的隐士。东阳人吕永和本在婺州刺史李纾门下当差,管理婺州八邑公产。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吕永和任满,却未还乡,而是择了鹿田村定居。据说是为这灵山秀水中的动人传说打动。相传当地有位叫宋玉女的姑娘,收养了一只受伤的梅花鹿。小鹿知恩图报,通达人性,常帮宋玉女进城采买,下地拉犁。一次外出途中,小鹿不幸被猎人所杀。宋玉女不知情,登高远眺,翘首盼着小鹿归来。小鹿迟迟不归,玉女在山头站成了化石。鹿田村也因此得名。

  动人的传说滋养了真挚的性灵,流泻在指尖,成就了举岩茗茶的诞生。相传吕永和见鹿田村身处深山密林,村东北有洪头山,西南有白望山,山上尽是茶树,山高多雨,云深雾重。时值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茶好时节,吕永和携家小上山采茶,回家后细心摊、炒、抓、挺、烘,制作新茶。且以新火试新茶,眼观汤色,碧绿澄澈,仿佛已将满山苍翠映入其中;略闻其香,芳香扑鼻,已然采撷了四季花果之气;小品清茗,茶汤清冽,收纳了高山流水的回甘。

  吕永和欣喜不已,有意为新茶取个雅名。一日,他站在家门口极目远眺,望见鹿女峰下,粗壮的石柱之上巨石磊磊,有如仙人举岩。得此启发,吕永和便将新茶取名“举岩”。婺州举岩由此诞生。

  而从史料可考的婺州举岩的演变历程,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宋代吴淑所著《茶赋》载:“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与插花、挂画、焚香合称“宋人四雅”,举岩茶之“绝”跃然纸上。

  到了明代,茶作为百草之一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提及婺州举岩,“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此时,举岩出现了明确的贡茶记载。明万历六年《金华府志》卷之七《贡赋》载:“进新茶芽二十二斤”。由此,婺州举岩也于此时发展至鼎盛。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潘希曾于游金华山时题《北山茶》诗一首,曰:“春来谣忆北山茶,青碧丹崖榜我家。采露撷烟空梦寐,沿河溯济共年华。求闲会了三生愿,知足何须七碗加。燕语莺啼春送尽,又看光景到萱花。”明代顾元庆著《茶谱》载:“婺之举岩,丫山之阳坡……其名皆著品。”明代许次纡著《茶疏》载:“东阳之金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为伯仲然。”田艺蘅《煮泉小品》中更表现出对金华茶的偏爱:“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

  时至清代,婺州举岩作为贡茶被一再载入史册。《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康熙金华府志、道光婺志粹》卷之七《贡赋》载:“明岁进新茶芽二十二斤。”又有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婺州有举岩,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也。”刘源长《茶史二卷补一卷》载:“婺州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烹之如碧玉之乳,故又名碧乳。”

  清末以后,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几近失传。1979年,经茶叶科研人员努力,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得以恢复,并在全国供销系统茶叶评比中连续三年名列浙江四大名茶之首。2006至2008年,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金华市、浙江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之际,婺州举岩作为中国和希腊友谊的信物,被希腊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经商务部、外交部选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2010年,婺州举岩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

  千里飘香举岩茶

  “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毛文锡笔下有关举岩茶的记载成为此后千余年间举岩茶名留青史的关键定论。毛文锡何许人也?“毛文锡,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五代前蜀后蜀时期大臣、词人。”在那个车马慢、信也慢的年代,生长于婺州北山的举岩茶,何以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后蜀名臣、风月词人的笔下?金华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鸽声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举岩茶与毛文锡的缘分,或许还需要从一代名释贯休说起。明成化《金华府志》载:“僧贯休,字德隐,兰溪人,姜姓。和安寺出家。天复二年入蜀,蜀主俾尸东禅院,锡号禅月大师。善草书,工歌诗,著《西岳集》二十余卷,侍郎吴融为叙。示寂蜀后主,即塚建塔,名以白莲,庞延翰为铭。”寥寥数笔,却写尽了贯休的半生流离。

  贯休嗜好饮茶,传世茶诗30多首,内容涉及种茶、制茶、煮茶、咏茶等,如《别杜将军》:“采蕈锄茶在穷野”,而且从诗中所写来看,种茶之处是金华山北坡。

  贯休的这些茶诗,对于认识了解唐代金华人如何种茶、加工茶、煮茶、饮茶,用什么茶具,煮茶用什么燃料、用什么水,都很有价值。特别是一首《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诗中有原注:“舍人有《茶谱》”。据人考证,这个毛学士舍人即毛文锡。毛文锡,高阳人,年十四即登进士第,后为西蜀礼部尚书,生卒年不祥,著有《茶谱》一卷。

  由此,杨鸽声推测,毛文锡在《茶谱》中专门介绍了婺州举岩茶,这或许缘于贯休晚年到西蜀,与毛文锡因茶为友,介绍了家乡婺州举岩茶。

  那么贯休又是如何了解到举岩茶的呢?这或许缘于他的至交好友——北山赤松宫道士舒道纪。杨鸽声介绍,贯休与赤松宫舒道纪为莫逆之交,两人不仅经常往来会面,而且在难于见面时就诗歌书信互寄,以抒想念之情。从传世诗文可见,他俩经常互寄土特产,贯休曾有诗云:“近知山果熟,还拟寄来么?”举岩茶或许也曾是两人托物寄相思的真切表达。

  到了宋代,举岩茶更与声名鹊起的婺学结缘,与婺刻本藏书共同成为鹿田书院的“风雅二绝”,曾经由一代大儒吕祖谦之手,化解了“鹅湖之会”上的一场论辩干戈,以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让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婺学思想大放异彩。

  南宋淳熙年间,本是儒学传承发展的繁盛期,吕祖谦创立金华学派,与理学家朱熹、张轼齐名,号称“东南三贤”。当时,朱熹与陆九渊在学术思想上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并因此心生不悦。吕祖谦有意讲和,同邀二人及东南一带学者共赴“鹅湖之会”。

  会中,朱、陆二人剑拔弩张,辩论十分激烈,一讽为“禅学”,一讥作“支离”,场面尴尬。吕祖谦急中生智,取出随身带的“婺州举岩”,悠悠然泡茶,待客,亦自饮。一抹澄碧之色,一股甘香之味,浓烈而不失清雅,恬淡而不失真味,茶汤由公道入一众杯盏,令在座大儒们入口入心。吕祖谦借茶论道,“得者有其失,失者有其得”,顺势推出其主张的兼容并包、文武并重、求同存异之思想,大儒们深以为然。由此,婺学文化借举岩之力名声大振。

  照片由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