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虞锦洪,是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杭州湾园区门口,他热情地迎接家乡的客人。“我平时工作忙,回乡的机会很少,尤其是今年,清明节也没能回去,因此格外想家。”他说,“见到你们,就是见到亲人了。”
虞锦洪是婺城区沙畈乡人,现就职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高导热复合材料的研发。从一个农村孩子到科研工作者的这条路,虞锦洪经过了许多“分岔路口”,也遇见了很多独一无二的“风景”。
1种下一颗“科研种子”
和都市小说里写的不同,在虞锦洪的孩提时代,并没有什么从小展露科研天赋的桥段,甚至对“科学”的概念都是模糊的。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研”,是在高中的时候。
那时,一位中科院的博士生来到他们的课堂,分享自己做实验的经历,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实验失败的懊悔和终于成功的喜悦,一下子就带动了全班同学的情绪。
“其实,那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具体的实验内容是什么,我都已经记不清了。但老师说到实验时的激情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做实验是这么有趣的事情!”也是从那时起,一颗“科研种子”落在了他的心间。
2002年,虞锦洪从桂林工学院(今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由于成绩优异,他受邀留校任教。少年不知愁滋味,起初,他也度过了好一段“吃饭比天大”的快乐时光。2004年,虞锦洪在校攻读硕士学位,遇见了让那颗“科研种子”生根发芽的导师。
导师是个务实的人,年近六旬,依旧每天实验到凌晨1、2点。说来也有趣,由于实验过于忘我,跟着导师学习的虞锦洪也常常一起被锁在实验室里,只能苦哈哈地等保安来开门。虞锦洪说:“越和这样的老专家接触,就越受触动。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深深鼓舞了我,也坚定了我继续学习、走科研道路的决心。”
2008年,虞锦洪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读博,在高导热复合材料领域继续深造。他始终告诫自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做出成绩,就踏踏实实做好“导热这一件事”。2012年,虞锦洪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他说:“博士毕业后,我的知识储备更扎实、眼界更开阔了,知道什么样的技术才是最前沿的,懂得了实验样品怎样才能转化为为民所用的商品,也才觉得自己算是摸到了科研的门槛。”
2013年,虞锦洪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在“国家队”的科研之路。
2做一个“种树人”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创立以来,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围绕“材料研究”,先后布局了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4大领域,逐渐形成了材料应用链、科研技术链、人才培养引进链相辅相成、“三链融通”的科学布局,成为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技术提供者。
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措施,该所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团队。目前,全所员工1200多人,其中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7人,拥有10个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这样一个国家级平台,虞锦洪在高导热复合材料领域成果斐然。截至目前,他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和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参编材料科学与工程规划教材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及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10余项。此外,他还积极与其他领域专家合作,研究一些被欧美“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那颗“科研种子”悄然长成“大树”。现在,虞锦洪自己也成了“种树人”,以博导的身份带领所里年轻一辈科研人员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虞锦洪时常告诫学生要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搞科研,是在探索未知,是艰苦的,所求之事或许要十年、数十年才有结果,但只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发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个项目开始,终有所得。
在平淡的科研生活中,虞锦洪也常会带着学生们“找乐子”,让学生们将豌豆荚、斑马纹等生活中的常见结构作为模型,制作其结构类似的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性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还真捣鼓出了不少能够投产的产品。
在虞锦洪带领的团队里,学生们都特别团结。他时常会邀请已经毕业分布在海内外的学生回来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和前沿技术,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毕业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大家一起互通信息、彼此学习进步的过程。就在不久前,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学生还为虞锦洪团队引荐了数百万元的科研经费。
令虞锦洪感到骄傲的是,近几年,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先后加入了他带领的学生团队并茁壮成长,其中即将毕业的一位博士更是受到业内知名企业的屡次邀约,开出的年薪高达60万元。
“当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科研土壤愈加肥沃、科研氛围更加浓厚,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这一行业中,也希望,孩子们心中的‘科研种子’种下得越早越好。”虞锦洪说,他时常会参加所里开办的“科学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实地了解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也会化身志愿者,走进学校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带去科学知识,具象化孩子们的科学梦想。这一刻,他不仅是“种树人”,还是“播种者”。
3愿以所长报家乡
正因常年在外,虞锦洪更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他常会在社交网络上搜索婺城的相关讯息。“每次刷到家乡的白沙溪、石拱桥,我都百看不厌。有一次,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家乡的宣传短片,看得热泪盈眶。”
每次回到婺城,家乡的变化都让虞锦洪惊叹不已。在感慨家乡日新月异的同时,虞锦洪对家乡的发展和建设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婺城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近些年来,婺城的文旅深度融合、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紧紧围绕‘一带七心’战略部署,婺城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在人才留存方面还有所欠缺,与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认为可以从育才和引才两方面入手。”
在虞锦洪看来,婺城的基础教育扎实,但如浙江师范大学这样的高等院校不多,能够发挥的育才功能有限。因此,希望在婺城区相关部门积极对接资源、规划整体布局,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推动下,有更多高校入驻婺城,进一步增强婺城的育才能力。同时,大力拓展临江工业园区、飞扬智能制造平台、师大创新城等一批重要平台,吸引博士硕士回归,为创业者们和求职者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育才和引才相结合,让人才在婺城快速成长,为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谋发展,做好桥梁作用,希望自己能发挥所长,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虞锦洪说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