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是最美五月天的开始,周而复始的节气轮转送来了暮春到初夏的出游好时光。诗和远方,或许远在天涯,又或许,就在离你咫尺的地方。在婺城,有许许多多的美丽古村,仿佛循循善诱的老者,于细微处款款讲述着这片土地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也在一岁一枯荣的四季更迭守候着与世人千年之约的相遇。
鹿女湖畔,那一段美丽传说
在位于金华山半山腰的罗店镇鹿田村,一汪澄澈的鹿女湖吸引了来往的人潮。湖畔游人三三两两,信步沙滩与草地,置身久违的舒适。长久以来,这里流传着一个有关鹿女的传说,翘首远眺的鹿女雕像、近旁的小鹿、相簇相拥的鸳鸯树,无不催人遐想,流连沉思。在悠悠鹿女湖畔,那片碧色绵延的缄默茶山于时光流中亘古不变,亦或不知,万卷经纶的鹿田书院里,一味茗茶香已流溢千年。
鹿女湖畔自古便出产举岩茶,品质优越,一度为贡品。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这是婺州举岩目前发现的最早见于史料的记载。
谈及举岩的缘起,民间传说中大抵与一位名叫吕永和的隐士有关。
东阳人吕永和本在婺州刺史李纾门下当差,管理婺州八邑公产。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吕永和任满,却未还乡,而是择了鹿田村定居。据说是为这灵山秀水中的动人传说打动。相传当地有位叫宋玉女的姑娘,收养了一只受伤的梅花鹿。小鹿知恩图报,通达人性,常帮宋玉女进城采买,下地拉犁。一次外出途中,小鹿不幸被猎人所杀。宋玉女不知情,登高远眺,翘首盼着小鹿归来。式微式微胡不归,小鹿迟迟不归,玉女在山头站成了化石。鹿田村也因此得名。
动人的传说滋养了真挚的性灵,流泻在指尖,成就了举岩茗茶的诞生。相传吕永和见鹿田村身处深山密林,村东北有洪头山,西南有白望山,山上尽是茶树,山高多雨,云深雾重。时值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茶好时节,吕永和携家小上山采茶,回家后细心摊、炒、抓、挺、烘,制作新茶。且以新火试新茶,眼观汤色,碧绿澄澈,仿佛已将满山苍翠映入其中;略闻其香,芳香扑鼻,已然采撷了四季花果之气;小品清茗,茶汤清冽,收纳了高山流水的回甘。
吕永和欣喜不已,有意为新茶取个雅名。一日,他站在家门口极目远眺,望见鹿女峰下,粗壮的石柱之上巨石磊磊,有如仙人举岩。得此启发,吕永和便将新茶取名“举岩”。婺州举岩由此诞生。
时至今日,那座曾经感动吕永和的鹿女峰,那片曾与吕永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举岩茶山,依然静卧在鹿水之畔,千年未改。
仙源之境,那一段风雅岁月
婺城区安地镇依偎着悠悠南山,狭长的村庄绵延数十里,一汪安地水库如一条晶莹的玉带穿村而过。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安地人既能靠山吃山,也能靠水吃水,仿佛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可自古以来,婺城乡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雅畈不是乡里,安地不是山里。”安地人依托早期发达的水路和陆路交通,实现了山货与外来商品之间的频繁贸易,为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承提供了优质的载体,发展出璀璨的文明。时光眨眼千年,这些或流传于口头、或传承在指尖的生存智慧,在当代人寻寻觅觅的目光里,经由相关恢复与保护,重新活跃在安地镇的村舍间。
“酥鱼”是安地人风风火火的征程。一口大炉上架着一口大铁锅,锅里热油熬得通红,锅沿一圈冒着细密的泡泡;另一头,足足五斤重的草鱼刚被挖肠刮肚,去了鱼鳞,正被一双手放到水龙头下冲洗,鱼尾还不甘心地用力甩动。瞧着火候得当,王海智下手将鱼剁成大块,丢进油锅。只听锅里像是被点着了一般,一阵连续的喧闹声伴随一袭浓郁的鱼香。一只大勺将鱼块一并从锅里捞出来,搁进旁边事先勾好的浓汁里,只见鱼肉肌理分明,冰凉的汁液沁进鱼肉被炸开的缝隙。这一道“金华酥鱼”便是成了。
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窑工们以制瓷手艺替代田力谋生计,家中女眷们则以精巧的扎染手艺撑起了“半边天”。中华扎染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蓝布最具代表性。荷花夹被,蓝印花布背面曾是金华人必备的家居用品。
而安地镇恰是婺州染坊所用染料植物板蓝根的主要种植地。数百年前,客家人迁居安地镇山道村等地,带来了故乡的扎染工艺,种下了漫山遍野的板蓝根。而山下的岩头村成为婺州染坊产品销售的重要驿站。
武义江边,那一段繁华市井
婺城区雅畈老街坐落于金华南面,武义江边,原是永康、武义等县出入金华府必经之路。恰是这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造就了雅畈老街的经世繁华。
雅畈老街东西走向,呈弯曲的“龙头鱼尾”状,从村口“青龙头”沿村到西桥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华之地段。
早年,永康、武义所产的农作物、木炭、木材及竹制品等,由陆路、水路经雅畈运到金华府,浙江下三府(杭、嘉、湖)的船只也在芳田埠头、孟宅埠头、雅畈(二村)埠头(大桥头)停靠。往来商贾无数,聚集了金华城、永康、武义人来此经商,货物吞吐量越来越大。货物装卸需要劳力,长期的大量劳力需求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稳定就业。于是,码头附近的田畈上,劳工们搭起了一个个茅草铺,以求遮风避雨。因此,这里得了个“瓦畈”的称呼。码头风雨,瞬息万变,每天都有人从一贫如洗到一夜暴富,也有人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茅草屋旁,渐渐有人发家致富,盖起了厅堂。
自宋代起,雅畈老街上开始陆续出现大型厅堂建筑,清代时竟出现过“七十二大名厅”排行榜,如今三里长街留存厅堂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仍令来往过客为之惊叹。
传说两侧商铺林立,商铺之间排列十分紧密,各式店铺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用自己的名字给店铺命名,自有一番约定俗成的诚信氛围。
由码头上的繁华市井发展而来的古村建制,最关注的是四通八达。于是,雅畈老街由一条前街和一条后街组成,前街分上、下街。前、后街之间多小巷。一条长街里,五湖四海皆有,三教九流不缺。这样的氛围最能催生各路英雄。于是乎,雅畈的街头巷尾,流传下诸如只肯施药的名医、有盖世武功的大隐士、愿收假币的大商铺等等故事。抗战期间,一场大火烧尽了雅畈一条街。空悲叹,幸有最具代表性的七家厅保存完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