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寻文化之根,唤醒古诗里的美丽乡村

2023-08-10 09:20: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红星 摄影 吴潮宏

  记者张红星\摄影吴潮宏

  当下,正在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了“唐诗热”,李白、高适、杜甫等著名诗人的形象跃然眼前,再现了唐诗中蕴含的瑰丽世界。

  在婺城,有一座美丽古村,与唐诗颇有些渊源。“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这首《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就是白居易为杨塘下村滕氏始迁祖滕珦所作。

  杨塘下村位于婺城区琅琊镇,是唐代尚书滕珦后裔的居住地。唐太和二年(828),滕珦致仕还乡,诏赐新第于白沙溪口(今婺城区杨塘下)。近日,记者来到杨塘下村,感受历史人文与时代新风。

  现在的杨塘下村仍然保留着一派古朴村色,脚踩在青石板路上,看着巷子里纳凉的人悠悠地摇着蒲扇,时光突然就慢了下来。杨塘下村的美,不只是古色古香,也不是新潮时尚,而是“新”与“旧”的碰撞和融合,赋予了村庄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首往昔他从历史深处走来

  要读懂杨塘下村,还得从源远流长的滕氏一族说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为滕候,地址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十五里许的姜屯镇东滕城村。

  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混战局面中,滕国虽小,却存续了761年,传32世。公元前286年亡于齐。滕国亡后,族人以国为姓,散居四处,居南阳北海二郡。

  据杨塘下村保存的《南阳滕氏宗谱》记载:东阳(金华)之滕氏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子司业”滕令琮,传到唐德宗建中元年进士、户部尚书滕珦时,东阳之滕声名大著,成为唐朝江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唐太和二年,滕珦时年七十五岁,请半俸乞休致仕(离休),文宗诏赐新第“白沙溪口”。滕珦奉旨迁徙至白沙溪口,成为杨塘下滕氏始祖,也是白沙滕氏始祖。

  滕珦到了新居地白沙溪口后,以他和儿孙们的名望,向当地政府申请整治白沙溪的资金,自己不仅拿出所有退休金,还指令儿孙出钱出力,动员乡民治理和维护白沙溪的三十六堰。

  如今所见白沙溪自琅琊第一堰至古方洞山段,十里水路十里畅流,原溪址留有琅琊滕的桥头岭、白沙卢双林碓等大小水碓数处,方便当地村民碾米礳粉等日常生活所需,为后来琅琊滕、琅琊徐、白沙卢、高田塍等村迁住提供了屋基和万亩粮田。

  在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七年的滕氏宗祠,又名种德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宗祠,只见气势宏伟,前后四进三天井,雕梁画栋,线条明快,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建造时的风貌。

  2013年,滕氏宗祠整体修复工程投入了三百多万元,更换所有瓦片,加固柱子和大梁,全国各地的滕氏族人纷纷前来省亲祭祖,成为联系滕氏宗亲的一条纽带。

  祖训传家六百余年历久弥新

  “朝罢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弟先兄。”这是“诗豪”刘禹锡题赠给杨塘下村滕氏始迁祖滕珦诗中的两句,短短14字道尽了盛唐以来白沙滕氏族人“簪缨逢掖”“科名鼎焕”“兄弟并茂”之盛况。

  据记载,滕珦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如治州井然、有汉叔遗风的滕遂,励精图治、为民父母的滕元晏,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滕子京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官的滕氏后代都传承着清廉、勤政、爱民、爱国和忠义的好品质、好传统。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族中子弟人才辈出,离不开优良家风家训的滋养。“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村党支部书记滕根良说,这是滕氏祖先六百余年来留下的祖训。

  历代滕氏后人正是秉承着清廉、勤政、爱国、爱民的忠贞气节,谱写了一篇篇“父子三进士,满庭皆才俊”“一父十子七登科”“十世尚书传忠廉”的锦绣华章。如今的滕氏后裔尤重家风家教,千百年来耕读文化积淀至深。

  在滕氏宗祠(种德堂)的北侧,就有一座南阳滕氏家风家训馆,在清朝时这里曾是一间私塾,当地人称其为纯阳书庵。步入其中,迎面可见书有“南阳滕氏家风家训馆”的屏风,进入正厅,里面详细介绍了滕珦和滕氏历代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滕氏名人的优秀家风故事。

  时光飞速,新一代的滕氏族人书写着这个时代全新的家风故事。滕根良早年在外经商,1999年开始,担任杨塘下村主任、村支书,带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探寻乡村蝶变密码,依靠飞地抱团、农家乐经济、水果种植产业、小水电等发展模式,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还推动村集体经济从“薄弱村”提速换挡至“50万元村”,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继往开来共富画卷徐徐铺展

  与清幽静谧的古村时光遥相呼应的,是杨塘下村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新项目。今年以来,琅琊镇美丽城镇建设项目落地杨塘下村,项目占地约6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将以“水岸天府,智美琅琊”为主题建设一座仿古婺派建筑,打造具有古韵、现代智慧的文化展示空间。

  眼下,该项目已经初见雏形,建筑内部雕梁画栋,极其精美,工人们正在赶工期、忙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建筑内还设置了研学接待中心、滕氏文化展示、清廉文化展示、农旅科技展示等,建成后将具备300人规模以上的接待能力。”村支书滕根良告诉记者,项目预计今年底可以完工,村两委正在有计划地引进文旅新业态,投产后预计可以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80万元以上。

  另一边,杨塘农旅研学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该项目依托杨塘所在地及杨塘背农耕文化、杨塘下廉政文化,围绕“两园两堂一祠”为主线,打造“忆农悟廉,多彩杨塘”研学路线,包含农耕文化园体验农耕文化、水果采摘园感受采摘乐趣、文化礼堂追忆移民文化、漫步杨塘尽享休闲垂钓、杨塘下农家乐品尝自然山野美味、滕氏宗祠感悟廉政文化等体验。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泱泱千年文脉吟诵流芳,让古村守得住根、留得住人、重焕新生。”滕根良告诉记者,历史文脉和古建是杨塘下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村里因地制宜谋划研学项目,总投资约800万元,目前已开始实施一期的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将新建杨塘下研学基地,提升研学接待能力,丰富研学内容,打造琅琊农旅共富示范带。

  “还记得刚上任的时候,村集体账户上不仅一分钱都没有,还倒欠着5万元的账,去年我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经突破了50万元。”滕根良欣喜地说道。而随着一系列新业态、新项目的纷纷落地,杨塘下村将以“崭新”的姿态重现,文化似水源远流长,在乡村振兴图景上再添高光。

责任编辑:许珂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