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与母亲去了那人如潮涌的六朝古都——南京。这是我第一次认识这座古城,是我受益匪浅的一次旅行。
第一站:鸡鸣寺
旅程的第一日,南京骄阳似火,暑气就如同岩浆一般倾倒下来,柏油马路就如同煅烧后的钢铁一样,好像人在这上面站一会儿,鞋底都会被烫穿一般。可是这样的天气并未将我击退,我依旧兴致高昂地拉着母亲向前冲去。母亲并没有恼,只是让我跑慢些,小心摔倒。我一边敷衍地点点头表示听到了,一边继续我行我素的继续朝前挤去。
好不容易冲破了人群,来到了门口。一眼就看见了沐浴在日光中的药师佛塔,以及通往其地的蜿蜒曲折的阶梯。看到了长长的阶梯,心中只有震撼,没多想的我们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到了佛塔内部。这塔共有六层,每层中间有四个佛龛,每个龛内供奉有一尊药师佛像,共24尊。进了其内部,我的心中只有敬畏和佩服,那些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花纹和朱楼翠阁,无时无刻不在给我视觉上的冲击。虽是1991年建的,但确实很好地将古代的建筑结构融合进去,外观为假九面,实为七级八面,斗拱重檐,铜刹筒瓦,让人一进去就感受到了寺庙中的肃穆气氛,在一楼正中央的金光闪闪的供人叩拜的佛像无不显示着这里的庄严。
第二站:中山陵
栽在道路两旁高大遮荫的梧桐,树上还有鸣声朗朗的蝉鸣,头顶上悬浮着的云彩,无不谱写了一章独特盛大的南京盛夏奏章。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一映入眼中的就是那392级的台阶,据说只要登上山顶,就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我气喘吁吁登上山顶,一转过身,就是南京城那龙蹲虎踞的建筑。就像那千百年前的诗人在看到此景后的赞叹:“南京一登眺,朔雁正来宾。”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可见先生的“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进入陵门,看见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那坐像的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似在看着这南京城,也似在看着新中国一步一步的成长和改变。他像一位长辈,目光柔和又坚韧地看着中国从牙牙学语到独当一面。
第三站:夫子庙
旅行来到最后一站,是南京的著名景点——夫子庙。我们是在下午骑着共享单车去的,比起堵在十字路口的出租车,我们更像是飞翔在夫子庙立于秦淮河畔。在江南贡院以西,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江南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跨入夫子庙的大门门槛后,就是大成殿。进入门内,映入眼帘是一座白玉卧碑,正面是古代著名书法家题的“南京夫子庙”,北面石碑上详细记载了四毁五建夫子庙的经过。夕阳西下,朱楼翠阁在橙红的日光下熠熠生辉,中心的孔子像笑眯眯看着前来烧香祈福的游人,也不知是否会满足他们的心愿。在殿内逛了一圈后,太阳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出了庙门就看见了秦淮画舫,我与母亲便买了票去乘坐。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使秦淮河自古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南京也从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岸边的绚烂霓虹灯,街上市井气极浓,来来往往的游人,小吃摊上缓缓上升的白烟……这些都构成了秦淮的特色人情风光,是最能凸显南京风光的街道。在南京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了解到了秦淮的独特文化,体味到了独特的风光。
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短暂的三天两夜的旅行里,我体味到了南京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历史。南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我下定决心要考入南京的大学,想要追逐我的梦想。南京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它不仅给予我美食与历史文化的体验,更点燃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