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畈水库
白沙溪
婺江畔
乾西长湖
金兰水库
梅溪
记者 曹静怡 徐乐 图片由区治水办提供
日前,婺城区被授予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银鼎”,这是婺城第五次获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婺城是金华市的主城区、核心区,金义黄金主轴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礼仪之邦、仙山秀水之都,“南山北山竞秀、白沙婺水汇流”是婺城人民心中最深的眷恋。全区拥有4亿立方米好水,是金华百万市民的“大水缸”,Ⅲ类以上地表优质水达98.4%,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水资源,是婺城区极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治水”这篇文章尤为重要。
十年治水路
●2013年开启金华江治理一期工程建设
●2014年建成九峰水库,获评2017-2018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2015年启动“五水共治”十大专项行动
●2016年争创“清三河”达标区
●2017年剿灭劣V类水、深化河长制、建廊道示范项目、打造美丽风景线
●2018年创新河长制,打好“五水共治”巩固战、攻坚战、持久战
●2019年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建设
●2020年高标准打造“婺城水·幸福城”品牌
●2021年推进数字化赋能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建设
●2022年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持续擦亮婺城治水“金名片”
十年来,婺城“治水”工作一直都在全省前列,先后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荣誉。
●2014年至2018年间
连续获得市级“五水共治”优秀县(市、区)称号。
●2016年
获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胜县,同年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
●2020年
12月8日,国际灌排委宣布婺城区“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全国共23个、全省第6个、金华市首个),是婺城建设“重要窗口”一项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婺城一张闪亮的世界级“金名片”。
●2023年
通过自主申报、网络投票等参选方式,婺城“水墨琅琊、世遗小镇”入选2022年省第一批“水之旅”精品路线,成为金华市唯一一家。
目前已建成白沙溪、武义江、雅干溪、金华江等省级美丽河湖4条,莘畈溪等市级美丽河湖1条。
截至今年,累计5次获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同年2月,水利部公布第二十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位于婺城的金华市梅溪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全省仅3家)。
深化“五水共治”绘就百姓幸福底色
自2013年浙江省拉开“五水共治”的帷幕以来,婺城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水域整治,纵深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从“治水”“护水”到“兴水”,成效明显,硕果满满。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7月,婺城区建成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为一体的九峰水库,列入省“十五”百项重点建设项目和省水利厅“十五”十大新建项目,获评2017-2018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2013年开启金华江治理一期工程建设,涉及堤防总长度为11.16km,工程总概算为2.1亿元,桐溪三联村至金兰交界金华江左岸堤防形成了完整的防洪闭合圈,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2016年完成白沙溪河道治理,总投资约1.2亿元,治理河长15公里。此外,婺城区多管齐下积极落实“千库保安”和“强塘固房”等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高质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近年来,婺城区克服老旧小区多、基础薄弱、垂直管理单位多、协调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以最大决心、最实举措、最优效果,高质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截至目前,婺城区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1万多个,任务数806个生活小区基本完成、18个乡镇、5个工业园区、5000多家工业企业、2000多家“六小”行业、2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治水成效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走在全省前列。
落实完善“河(湖)长制”
通过落实完善“河(湖)长制”,健全“一河两长”“一河两员”责任体系,统一开展全域河长巡河活动,深化加强河长星级管理、一月一提醒、流域共建等相关制度,抓实河长日常管理和量化考核,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涉水堵点;因河施策,科学编制完成婺城县级及以上17条河道的“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更新完成县级河(湖)长公示牌70块,乡村二级河(湖)长公示牌244块,顺利完成雅干溪的河湖健康评价。得益于此,金华江(婺城段)入选浙江省2022年“美丽河湖”。
做好水质监测
婺城区通过健全河长信息、建立河湖档案、搭建视频监控、设立水情水质监测点等措施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智能化长效管护,逐步实现河湖智慧管理。截至目前,全区45条河流,64个乡镇支流交接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63个,占98.44%,Ⅴ类水质断面、劣Ⅴ类水质断面实现清零。此外,婺城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1万多个,806个生活小区基本完成创建工作,18个乡镇、5个工业园区、5000多家工业企业、2000多家“六小”行业、2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治水成效不断提升。
落实水源涵养保护
多年来,婺城区始终坚持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保障环境民生的首要任务,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成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成立金华市婺城区莘畈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对莘畈水库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资金保障:通过建设水源保护生态湿地工程保护生态湿地范围总面积550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9670平方米,陆地面积15330平方米;2018年安装高度为1.7m的浸塑电焊网的物理隔离设施1.72万米,2022年库区库岸线范围内实施视频监控全覆盖,共安装监控75处,有效控制群众进入库区开展对水质有影响的活动。
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在乡镇、村落实专人对农村饮用水工程进行监管和技术指导,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民饮用水管理机构体系。合理制定水价,规范水费收缴,逐步推行用水定额管理、超额累进加价等制度降低水源浪费,提升公民节水意识。
治水成果造福百姓
为巩固和提升“五水共治”成效,婺城区切实从解决好百姓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出发,在各村居建设起一座座高颜值生态洗衣房,让村民们从蹲着到站着,水从直排到纳管,既方便了人、美化了岸,又减少了安全隐患,促进河道水质提标。
治水十年来,婺城区始终将农村用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相关部门瞄准短板弱项,稳定水源、完善管网、加强管理,努力构建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为辅,单村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新格局。2019年至今,婺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沙畈水库、金兰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近五年,婺城区农村饮用水总投资额4.8亿元,涉及13个乡镇街道,163个村,23万人口,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同时,按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快进键”,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做好治水的后半篇文章
一直以来,婺城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着一泓好水,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做优“水文章”,谋划“水经济”,打好“生态牌”。依托生态廊道主题功能区项目建设,除了举办燕语湖钓鱼人运动会以外,还开展了竹马乡茶花节、金华仙源湖桂花节、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等系列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婺城区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形象。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诸多大型体育赛事纷纷落户婺城,推动“赛事+社交+电商+制造”跨界融合,让乡村旅游受到了更多的青睐。据悉,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342.4万人次,收入46.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4.05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接下来,婺城区将以“水墨婺城”建设为统领,高质量推进“五水共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不断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持续擦亮治水“金名片”,全力助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让浙中大花园“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为“一带七心”战略落地成景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夏日的婺城,水清岸绿,灵秀幽静,鱼翔浅底,百鸟嬉戏。一泓白沙溪水绵延流淌,一脉白沙文化激荡古今。清越动听的水流声穿越千年文明,孕育出了丰富的山水文化,也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向水而生的动人故事,奏响了婺城发展最强音。
1
“生态水”变“致富泉”,绿水青山淌银涌金
“生态水”变“致富泉”,绿水青山淌银涌金碧波荡漾、白鹭翩跹。顺着婺城“水墨琅琊世遗小镇之旅”一直前行,一辆辆行车飞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水里。自去年入选省级精品路线以来,山川翠色之间越来越多的游人造访,沿路所见,少年戏水,老者相携,路边全副武装的骑行队飞快驶过,还有行列整齐的学子到此开展暑期研学……大家沿着婺城“水之旅”的路线沉浸式享受当地美景,在解锁婺城山水秘境的同时,感受治水传承的人文风情。
“婺城水自然是品质保证,沿途的风景,入口的甘甜,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每当向四方游客介绍起家乡时,杨塘下村民申芳萍皆是一脸骄傲欣然。她坦言,琅峰山岩山俊秀,白沙溪四季皆景,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这些年来,镇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夏天,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她便在琅琊峰回的绿道上支起了烧烤摊,笑说好风景里带来了“好钱景”,在家门口就业很安逸。
来到金兰水库,一片绿意映入眼帘,所见水面碧波荡漾,青山苍翠欲滴。这里是金华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多年来,源源不断的碧水自金兰水库奔涌而出,为金华市区80余万人提供了供水服务。得益于优质水资源,坐落在水库旁山后金村的冷水茭白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而距山后金村不远的徐联村,一座现代化的饮用水工厂屹立在绿水青山间,汩汩流淌的优质水源通过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灌装成瓶装饮用水,走出了金华,在无数人的口齿间留下一味甘甜……
生态资源绘美景,绿色发展有奔头。人人向往的滨水乐园,在婺城并非只有琅琊个例。近年来,婺城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着一泓好水,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做优“水文章”,谋划“水经济”,打好“生态牌”。此外,依托生态廊道主题功能区项目建设,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诸多大型体育赛事纷纷落户婺城,推动“赛事+社交+电商+制造”跨界融合,让乡村旅游受到了更多的青睐。据悉,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342.4万人次,收入46.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4.05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2
“水安全”到“水幸福”,条条河道焕发生机
野炊、露营、登山……同样是江南水乡,在水源保护地沙畈乡辽头村,村前连绵群山,葱翠如黛;村南溪水淙淙,澄澈如镜。这里还有当年白沙老爷率众筑三十六堰中之一的“猪头堰”,为这个不足400人口的村庄带来了热闹和生机。在不少人眼中,辽头山光水色,空气清新,修竹如海,翠绿浓荫,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然而,青山绿水是资源禀赋,更离不开当地长久以来治水护绿的不懈努力。
2013年,为了切断源头污染,沙畈乡政府大刀阔斧,以壮士断腕之势大行水环境整治行动,在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关停、搬迁养殖场,并对土地进行复耕,农户连散养家禽也被限制。为“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这一缸好水,一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们宁砸“饭碗”而不辞。经年累月,水面上没有了下河嬉闹的孩童,不见了撒网捕鱼的村民,但却换来了人人称道的婺城好水,有口皆碑。
“好水来之不易,这些年家乡水明显变绿、变净,在水域附近,每天都有河道保洁员对周边生活垃圾、废弃物等进行清理,着力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辽头村党支部书记曹正跃说,近年来,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他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进‘竹笋两用’模式,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笋制品加工产业,引领婺南山村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美丽“蝶变”。
辽头村的秀美不仅是当地生态的真实写照,更是婺城治水护水工作中形成绿色崛起的生动注解。自2013年浙江省拉开“五水共治”的帷幕以来,婺城区全面推进治水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倒排时间、销号管理,从金华最脏最臭的长湖入手,打响“五水共治”的第一枪。之后并围绕黑臭水体整治、剿灭劣V类水、“污水零直排”、水生态修复、“美丽河湖”创建等工作迎难而上、不断攻坚克难。放眼全区,颜值不断焕新的一条条河流,清澈宛如碧玉丝绦,环绕着婺城大地,美不胜收。截至今年,婺城已5次蝉联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成效明显,硕果满满。
治水,首先得靠人。毫不夸张地说,群众“幸福指数”源于河长“辛苦指数”。婺城区河长办工作人员朱宇航表示,十年来,婺城不断创新思路,逐步健全“一河两长”“一河两员”“一口双哨”责任体系,配套河长管理、巡河、考核、督导的一体化智慧治水平台,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涉水堵点。在此基础上,婺城还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通过健全河长信息、建立河湖档案、搭建视频监控、设立水情水质监测点等措施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智能化长效管护,逐步实现河湖智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是河长管水,如今社会各界护水热情十分高涨。居民们在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为迎接亚运,营造更优水环境,如今,全民参与,共同治水,人人争当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以实际行动守护青山绿水,力当生态卫士。”朱宇航笑说,现在的婺城,天蓝、水清、绿地净,入目之处皆是风景。
3
“有水喝”到“喝好水”,涓涓细流润民心
8月,又到了番茄成熟的季节,在海拔1300余米的罗店镇盘前村,山间一个个农业大棚比邻而居,田间地头皆是忙碌的身影。年逾古稀的村民郑姣鸾每次从农田里回来,都会拧开家中水龙头,抄起毛巾洗把脸,看着清亮的水流汩汩而出,再烧上一壶热茶,爽快地喝上一口,笑容便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
“我们村上个月单村供水站正式通水,现在家家户户都能接上纯净的自来水,总算是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困境。”郑姣鸾告诉记者,盘前山村海拔高,先前他们都从山间接水用,正是得益于此,滴灌的番茄一个个既可口又好看,深受金华市民们的喜爱。然而,清冽的山泉水为高山蔬菜注入希望,但长久以来慕名上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水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早日通上自来水便成为村民们最为期盼的事情。
一碗清水映民心,也映照水利初心。为了解决困境,婺城区水务局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多次与罗店镇、供电局等相关单位部门协商,让供水站终于有了一个单独的变压器,确保供水站24小时正常运转。上个月中旬,历经8个多月,投资360余万元的盘前村农村饮用水提升改造工程解决了全村900多人饮水难问题,为这个海拔最高的山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婺城区全区集中式供水全覆盖。
农村公共供水服务是民心所向的“晴雨表”“风向标”。十年来,婺城坚定不移地将农村用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相关部门瞄准短板弱项,稳定水源、完善管网、加强管理,努力构建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为辅,单村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新格局。2019至今,婺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沙金兰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近五年,婺城区农村饮用水总投资额4.8亿元,涉及13个乡镇街道,163个村,23万人口,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同时,按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快进键”,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水质清甜,泠泠有声。在婺城,一条条管道连接着千家万户,从高楼大厦,到农家小院,源头活水润泽着万千群众;一条条河流萦绕百姓人家,从儿时歌谣,到味蕾记忆,轻轻呢喃唤醒了婺水文化。水清、岸绿、景美……在这幅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的时代画卷中,婺城也将行而不辍地擦亮治水“金名片”,踔厉奋发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超越。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