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迢迢,婺女觞觞,15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碧波万顷,残阳如血,滔滔婺江上缓缓驶来一叶帆船。船上二人,一着青衣锦袍,一着念珠袈裟,相向而坐,相谈甚欢,竟忘了船之将至,也放下了半生失忆。其二人一名沈约,一名惠约,均出身士大夫望族。不久前,两人偶遇,切磋理法,一见如故。得知沈约调守东阳郡的消息,惠约以还乡味由,请予相伴而往,沈约欣然应允。两个彼此欣赏的灵魂自此成了在异乡相携相伴的支撑。沈约理政,惠约参禅,二人如天上的金星婺女,各绽华彩,交相辉映,在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燃起了璀璨星火。
水通南国三千里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沈约出生在豪门世家,祖父沈林子是南朝宋国建威将军。父亲沈璞是时任淮南太守。沈约本人历经宋、齐、梁三朝,齐梁禅代之际辅佐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沈约素通诗、词、赋,创“永明体”,诗作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作《四声谱》,对古四声进行有效的归类,完成了从较为自由的“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婺州八咏楼所作“八咏诗”就是代表作。
相传南朝齐隆昌元年(494),时任东阳郡太守沈约建玄畅楼,并作诗《登玄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炴景烛是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从春和景明,夏风和畅,秋风送爽,直至冬雪皑皑,沈约登楼作组诗,共八首,1804字,首开诗韵风,史称“八咏诗”。楼以诗名,又称“八咏楼”。后玄畅楼曾因避讳更名元畅楼。北宋至道年间(995-997),知州冯伉正式将元畅楼改名为八咏楼。南明隆武二年(1646),兵部尚书朱大典,据楼抗清,壮烈殉国,楼毁。此后八咏楼屡修屡毁,清顺治年间重建。
因此,目前保留的八咏楼为清时建制,共四进,自南向北依次为亭楼、正楼、厅堂、楼屋。八咏楼背南山,望婺江,位于金华城市的中心地区,将自然山水、亭台楼阁、城市面貌融为一体,堪称江南楼观的建筑经典。它的四进建筑,依地势逐级抬高而建造,传说寓意“前低后高,世出英豪”。果不负众望,八咏楼引来了文人墨客、八方英豪。继沈约“八咏诗”后,有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又有李清照用点贯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吟咏“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更有赵孟頫等为之落笔挥毫。
任时光更迭,八咏楼屡毁屡建。八咏楼内有《清理宝婺观祖产碑》,记录了道光年间八咏楼及宝婺观的祖产,记载了八咏楼附近田产的面积、位置、租金,八咏楼在历史上是以田养楼,用租金维持八咏楼的日常开销。上面详细的记载了,由于明末,八咏楼所属田产全部归官府所有,使得八咏楼年久失修,到了清代,有人申请重新将田产回归以复兴八咏楼,上面还记载了有一位名叫金舒吕的人,冒称自己是伊祖婆三氏曾向八咏楼捐助田产,结果官府查证他三氏都生于乾隆年间,死于嘉庆年间,而这块地在康熙年间就归为官府,因此是冒领。由于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官府就在重建八咏楼的时候立了这块碑,把田产所在的位置、租金刻在后面,又把田产的名称、数量计算清楚,公开与众。又有《重建宝婺观星君楼碑》,是道光21年八咏楼重修乡绅捐碑。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这座婺江之畔的古韵诗楼以清风明月、日暮朝霞消解着这位士大夫于谪守岁月中的失忆,沈约也用他的绝世才华和喜怒哀乐浇灌着这座江畔小楼的性灵光滑。
淳熙十四年(1187)时任知州李彦颖将八咏楼向东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刻于石碑,唐仲友作《续八咏》,并在《续八咏》的序里记述了这件事。从此,唐仲友的《续八咏》与五百多年前沈约的《八咏》互相应和,成就了八咏楼的又一佳话。
气压江城十四州
明成化《金华府志》载:“智者大师,义乌人,俗姓楼,名灵燦。居天柱山,辟谷苦行,食松柏而已。郡守沈约一见,以为道安、惠远无以过。武帝延至寝殿,设礼欲令先见形相,师合掌入缾中,结跏趺坐,少选,化五色云台而出,帝北面受戒。大同元年,归寂,诏葬独龙山。”
惠约来到东阳郡,在芙蓉峰下结庵而居后,于南朝梁天监十一年(512年)奉诏梁武帝,进京为其受戒,并亲执弟子礼,敕封“智者国师”,“自皇储以下莫不受业”。惠约辞还东阳郡后,“一日俗谷口,见白气浮空,曰‘兹地三宝当兴’”,于是奏请建寺。梁普通七年(526年),惠约于金华山芙蓉峰麓敕建寺,从此点燃了金华山乃至东阳郡禅宗文化的绵绵禅意。
南宋嘉泰三年(1203),陆游曾为之书写《其中曰:“盖寺在金华山之麓,峰嶂迄立,林岫间出,日月映蔽,风云吞吐……如王公大人南向坐帷幄中。”
南宋王柏曾在《长啸山游记》中记述:“坐雷音亭上,寻双涧之源,其一始于废事寺之右,曰慈源,山川相缪,地灵阐露。回入智者,再饭于双清堂。栏外方塘,龟鱼藻荇,游泳萦迂。古木灌丛,野草馨烈。壁列侍郎陈公、相国叶公、尚书陈公、参政钱公四君子赓唱之叶。知寺邀茶,其礼颇敬。”
南宋方凤亦在《金华洞天行记》中记:“山路有亭,匾‘北山’,唐乾元二年八月缙云县令李阳冰篆。入而为倚松亭。过桥有亭,匾‘灵源小憩’。亭上有潜斋王公书‘灵源胜地’四大字,置之云堂后庑,寺僧莫之贵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