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漫步婺城的田间乡野,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一条条“四好农村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干净整洁,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沃野美如画,振兴阔步行。今年以来,婺城区紧紧围绕奋进“两个先行”,打造“一带七心”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农业提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强村富民等工作,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格局逐步显现。
1农业提质添动力
今年夏天“双抢”时节,种粮大户余雪芳忙得从容不迫。原因是,2200多亩水稻,从收割、烘干到翻耕、播种,一切尽由“田保姆”打理。
余雪芳是龙游县人,在2022年春节前与蒋堂镇直里村签订了整村土地承包协议,今年是她来婺城种粮的第二年。
与她合作的“田保姆”,是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这家农事服务中心,入选全省首批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可提供育苗育秧、烘干加工和仓储保鲜等11项服务功能,年服务能力达10万亩次。合作方式也简单,农民线上下单,中心按单排活,服务过程及时跟踪,服务质量量化评估,服务费用按市场价支付,农民可以当“甩手掌柜”。
这两年,婺城区依托多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农业实现了提质。数据显示,全区现已具备2.6万亩/季的集中育秧能力、1500吨/批次的稻谷烘干能力、6000吨的稻谷仓储能力、30万亩次/年的农机服务能力,每亩节约种植成本80至150元,大幅提高农户种粮便利性和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全区现代农业总体向好,其中粮食种植面积、种粮大户主体数、大户种粮面积占比、千亩以上种粮大户数均实现大幅增长,提前完成0.41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
2产业发展增效益
走进琅琊镇琅峰奶牛场,一座长170米、宽62米、高4.5米的牛舍赫然出现在眼前。大型风机、自动喷淋系统、现代化挤奶厅……各个功能空间井然有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面封闭、一面通风的设计,让牛舍形成通风隧道。“这种方式,不仅凉得快,空气也好。”牧场负责人姜丽芳告诉记者,夏天舍内的温度比采用常规通风模式的牛舍要低3至4℃。
据了解,琅峰奶牛场是省内第一家采用隧道式通风的牧场,计划总投资3000多万元,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建设,现在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设施安装,投入使用后,养殖规模700头,年产鲜奶3500吨以上。
近年来,婺城区在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设、品种改良、数字牧场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奶牛存栏7600头,占金华市奶牛存栏的50%,全省奶牛存栏的20%,为浙江省最大的奶牛养殖区。今年上半年,总产值超10亿元的婺城区奶牛产业全产业链建成,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特色。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婺城区在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切实做好粮食、生猪、奶牛、蛋鸭、花卉苗木等产业文章,推动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拓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有序,落地产业重大项目11个,总投资21.05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6.79亿元,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75.52%。以熊猫猪猪国际牧场和花木之窗为核心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围国家园创建名单。
产业培优方面,新认定区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建成10亿元以上全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条。品牌建设方面,金华市婺城区金字火腿农产品加工基地入选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金华两头乌猪入选浙江省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箬阳龙珍、金佛手入选全省第二批“26+3”共富农产品。主体培育方面,已培育农创客93人,落实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0余人次。
3乡村建设促振兴
夜幕四合,琅琊镇泉口村泛起星星点点的灯光。木匠陈连华牵着8岁的外孙女,迫不及待地走过腾飞桥,走进铁店窑体验馆。
馆内,四五位村民已早早到来,沉心于陶瓷创作中。打过招呼后,陈连华一头扎进雕刻、上釉、烧制等各环节里。他的外孙女也双手扶着泥坯,有模有样地学起制陶来。
此时此刻,眼前是静谧的乡村,掌中是旋转的泥坯,时间在缓缓流淌。
说起泉口村,婺城人一定不会陌生。这里潺潺流水穿村过,白墙黛瓦、青砖小路,亭台耸立、吊桥悠悠,古韵与新貌兼具,是省3A级景区村,也是水乡婺窑研学村。而今年6月,它又多了一个“头衔”:浙江首批“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之“雕塑村”。
原来,泉口村依托全国文保单位“铁店古窑址”,打造铁店窑体验馆、文创中心,拉起一支制陶队伍,掀起了一股制陶热。这些队员,白天是木匠、油漆工、货车司机,一到晚上摇身一变成为制陶人。目前,村里陈列有他们制作的陶器300多件。
陈连华说,传承千年铁店窑,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不仅大人热衷,小孩也投入。村里100多个娃,空闲时基本都来学过陶,有的还隔三差五来。
在此浓厚氛围推动下,泉口村顺势推出陶艺游、知识游、乡村游等,打开了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
泉口村入选2023年省级雕塑村,是婺城区积极推进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深化“千万工程” 20周年,婺城区深入学习领悟“千万工程”,系统把握“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全面打造乡村振兴婺城样板。一方面,积极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级特色精品村建设,着力打造省市级未来乡村、市级和美乡村样板村。另一方面,常态化落实每月“十佳村”、“十差村”评选工作机制,已评选十佳村70村次、十差村70村次,整改率达到99.3%,推动人居环境上新台阶。
同时,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区级重大项目9个,总投资27.79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8.57亿元,投资完成率已达90.43%,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4强村富民见成效
漫步在塔石乡东店村,清澈厚大溪穿流而过,游人或堰坝戏水,或绿道骑行,尽享山水之乐。
作为婺城生态水电示范区的缩影,厚大溪东店流域已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湖廊道,这里集河道、堤防、堰坝、水闸、绿道、公园于一体,享“景观、休闲、旅游、生态”于一线。
推进农民共同富裕,强村富民是关键。近年来,婺城区深入实施以泰越制砂投资项目、金茶花产业园项目、绿色小水电投资项目等为代表的大项目飞地抱团行动,以项目牵引带动入股村获得发展新动能。
特别是,该区通过积极推动小水电站绿色改造和现代化升级,探索“国资统筹”水电站集约化管理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水电开发道路,并将小水电利润以定向分红的形式助力村集体经济稳固提升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每度电的红利辐射全区近百个行政村,助力近4000名低收入农民增收。
同时,该区成立农民增收工作专班,出台《金华市婺城区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具体措施18条,切实保障农民四大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全面推进雨露计划、绿色小水电、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来料加工等工作举措,共补助低收入农户1200余人次,补助资金95.86万元。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