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农民日报记者 朱海洋 本报记者 马晓芬)深秋的玉米地,一片金黄,洋溢着丰收喜悦。汪俊手脚麻利,一拉一拽,筐里很快满满当当。“有‘青农飞地’的牵线,今年玉米不愁卖。瞧,50多个小区团购渠道,销路一下全打开了。”休息间隙,汪俊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道。
3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汪俊从外地回到老家婺城区,在当地罗埠镇下周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水稻。今年,村里新整出50余亩山地,他又顺势流转过来种玉米,可头茬刚出产,就碰到了销路难的问题,这让汪俊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一筹莫展之时,“青农飞地”平台抛出橄榄枝:马上对接市区的大型超市、社区的团购平台,以及各大购菜平台。一时间,订单如雪花片般飞来,解了燃眉之急。不光当季所有玉米售罄,汪俊还签下了大单,今后,只要品质过硬、口感够佳,还能溢价卖。吃下这颗“定心丸”,他自然可以全身心投入地头,有机会准备再扩面积。
其实,像汪俊一样,在创业初期遇到技术、政策、销售等各种问题很是普遍,大家一腔热血投身乡村,可失意而归的不在少数。此外,年轻人到了乡村创业,办公等存在诸多不便也是一大痛点。
怎么样优化乡村的营商环境,为青年人入乡创业扶上马后送一程?今年,婺城区提出打造由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市场化运作的青年农创枢纽平台,尤其是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聚焦以“学”为起点、以“干”为落点,通过党建联建搭建“青农飞地”平台阵地,构建青年农创新生态。
27岁的邹建斌是一位重度听障者,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西式面点专业学成后,从杭州回到婺城创业,期盼着把专业变成事业。梦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刚开始,缺方向、缺资源、缺渠道,感觉空有热情,没有用武之地。”邹建斌甚至一度想放弃。
获悉需求后,“青农飞地”依托创业服务体系,派出了“跑小青”志愿者,提供了一系列的配套帮扶政策,以及一揽子的青创服务措施。哪些项目可补助?有政策“明白纸”,清清楚楚;咋办证?如何给员工交社保?手把手教,一关关过;缺钱,又怎么办?金融扶持来帮忙。
温暖周到的服务,一下驱散了邹建斌心头的迷雾。现在,他在城里闹中取静,盘了个门面,正紧锣密鼓搞装修,准备择日开门迎客。让他更具信心的是,眼下,“青农飞地”还帮忙链接了长三角“飞地”市集与展销平台,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渠道,心里自然满是阳光。
据了解,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婺城区坚持开门搞教育,健全包乡走村、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持续深化以“大宣传大宣讲,问需问计问效于民”为内涵的“两宣三问”活动,建立“问需问计问效”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闭环化销号。目前,全区党员已走访群众77711户,帮助解决问题6420件,收集建言献策3614条。
短短时间,“青农飞地”已帮助培育青年农创客255人,助力增收超6500余万元。根据计划,未来3年内,婺城区将培养青年农创客超过500人,技术帮扶400人,并将这一经验推向更多地区。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