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口杯
铜钱拓片
山下吴水库古墓抢救性发掘现场
山下吴水库古墓三侧展开图
左侧三座为墓室两侧人物浮雕,右侧为墓主人浮雕
“你们快来看,这里好像挖到了古墓!”2023年5月4日,婺城区罗店镇山下吴水库正在实施扩容改造工程,挖掘机作业人员的一声惊呼,吸引了在场所有人员的目光。
古墓,天然带有神秘色彩,它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更是丧葬礼俗、堪舆术数、宗教信仰、家族伦理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很多人对古墓充满好奇:某某古墓距今多少年,墓主人是谁,什么朝代,出土了哪些珍贵文物……
当时,市文保部门和当地派出所听闻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对古墓采取保护措施。很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来人,经过初步勘查,启动一系列抢救性发掘工作。一年多过去,这座墓有了新消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徐峥晨在多番研究后证实:墓主逝于两宋之交,是一位有宗教信仰的品官。
01
这座古墓是什么年代建的?这在考古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古代很多人在下葬时,不仅在墓前立有墓碑,在墓葬里面还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铭。徐峥晨说:“一般情况下,如果发掘出墓碑、墓志铭或出土物上有铭文等判断年代的依据,不仅可以判断出墓葬距今的时间,还可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
不过,山下吴水库发掘的这座古墓,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在徐峥晨看来,任何人或物都会有其所处历史朝代遗留下来的痕迹,而收集这些证据需要考古人员不断进行田野调查,同时横向比对各种史料。
山下吴水库发掘的古墓,出土了两件瓷器和25枚铜钱。
“瓷器中有一件葵口杯,杯身呈六瓣葵口形,符合五代时期的风格。”何以判定为五代时期?1996年,杭州临安发掘一座珍贵古墓——吴越康陵。这座古墓是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的王后马氏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越窑秘色瓷、玉饰件、石器和铜器等。其中,秘色瓷有40多件,这是唐五代时期的高端瓷器产品,为王室专用产品。山下吴水库出土的这只葵口杯,与康陵中出土的同类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
再看铜钱,古钱币正面铸造有文字:年号加通宝、元宝、重宝。例如开元通宝,上下读开元、左右读通宝,开元是唐代的年号。在山下吴水库的古墓中,最早的是开元通宝,最晚的是天禧通宝。天禧(1017—1021)是北宋真宗朝后期的年号,因此可以判断,这座墓的年代最早是北宋天禧年间。
对于这一点,象山县1984年发掘的北宋黄浦墓也有类似印证。当时,黄浦墓中出土铜钱百余枚,基本上都腐蚀粉碎,其中稍完好的经辨认有开元通宝、祥符通宝、元丰通宝、天圣通宝等。黄浦墓中出土了完好的墓志,记载了墓主生于天圣九年,卒于宋元祐元年,这与墓中出土的铜钱年代相吻合。
02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徐峥晨发现山下吴水库的古墓是石头所砌。从唐代延续到宋代,《天圣令》卷二九《丧葬令》其中一条为“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徐峥晨解释,一般人去世,是不允许用石材制作棺、椁和石室的。
他翻阅了许多南方地区北宋时期(960—1127)的古墓资料。在江西,有一座刘沆夫妇合葬墓,墓室用砖石以及木料筑成。刘沆,北宋时期宰相,嘉祐五年(1060)去世,死后封为楚国公。如此规制,倒也与刘沆的身份相符合。
在浙江范围内,黄浦墓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石头砌成的墓:墓室前50厘米处有一砖砌护墙,墓室呈长方形,用墓砖两块平铺错缝砌筑,至顶端仅砌外侧砖,内侧用来放置墓盖石板,放后与外侧砖相平。墓葬有完好的墓志,墓主黄浦死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由此可以判断,山下吴水库发掘的古墓与其年代相近。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山下吴水库的石室古墓又作何解释?
记者查阅史料发现,臣子不得用石室、石椁固然有一定的约束力,实际操作中却多有变通。司马光《书仪》卷七《穿坊》载:“葬有二法,有穿地直下为圹置柩,以土实之者;有先凿埏道,旁穿土室,撺柩于其中者,临时从宜。凡穿地,宜狭而深,圹中宜穿……今疏土之乡,亦直下为圹,或以石、砖为藏,仅令容柩,以石盖之。”
由此可见,因地制宜也是古人造墓的考量之一,山下吴水库附近多山石,自然也就解释得通了。徐峥晨说,在金华市域内,目前发现最早用石头砌成券顶结构的墓是兰溪范惇夫妇墓,这座墓最晚的下葬年代是1099年,亦可佐证。
按照这个思路和时间线探究,山下吴水库的古墓时间基本可以锁定北宋晚期。
03
古人一直有装饰墓室的习俗,随着宋代厚丧薄葬制度的兴起,墓室壁画和雕刻代替随葬品,更为含蓄地反映了墓主人对死后生活的美好愿望。
根据文物部门提供的照片可见,山下吴水库古墓墓壁上的壁龛均刻有浮雕人物图像。按照痕迹判断,数量分别是6、6、1。在现场,考古人员只找到11个,是判定这座古墓年代的重要线索。
寻找有相似浮雕人像的古墓,是佐证古墓时间的重要手段。徐峥晨找到了江苏江阴市青阳镇里泾坝宋墓,它与山下吴水库古墓的浮雕最接近。里泾坝宋墓中,石椁由底部4块、边框8块,共计12块青石板组成。其中,边框的8块石板中有6块在面向墓室的一面刻有浅浮雕画像。
里泾坝宋墓的形制在江南地区较为普遍,石椁上雕刻的画像内容却极为少见。石椁四壁上层青石板上所雕立人像及其旁的动物,反映的是人附生肖的内容,象征生肖相随、岁月轮回,有祈祷亡灵顺利投生之意。
另据里泾坝宋墓出土的几枚铜钱分析,该墓葬年代上限应为北宋末年,具体应该在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这一范围内。因此,山下吴水库古墓的年代,最终被定在两宋之交。
04
判定了古墓的时间,那接下来还有墓主人。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对于墓主人的推测只能是一个大概的形象。山下吴水库古墓中,墓壁南北两侧的12个人物各有不同,入口正对面的壁龛中雕刻的人物应该是代表墓主人。
关于墓壁两侧的人物,徐峥晨说可参照福建尤溪县古墓群。这一古墓群中,出现不少宋元时期盛行的壁画墓。在《尤溪宋墓装饰中的“三教”信仰与神异崇拜》一文中,作者提到尤溪一中宋墓,该墓内南北两壁各有6人画像,每个画像都有嵌壁砖雕相配,人物安排位置规整、对称。他们的排列、动作、持物、服饰等突出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此外,这些壁画墓中还体现四神与十二辰形象的密切配合。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十二辰即十二生肖,壁龛中的人物雕像即为持笏文官形象的生肖像。人们认为这些生肖人物具有驱邪、护佑的神力,因此在地下扮演保护墓主的角色。
山下吴水库墓壁两侧的浮雕,虽然只有人,没有四神和十二辰,但也代表着“十二时神”。徐峥晨引用《“葬仪”与“信俗”:文献所见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一文中的说法:“在丧葬文化层面,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是在唐代基础上将太岁‘十二神’、地支‘十二辰’和五行运作系统融汇创新,并杂糅进了节气和属相文化,形成‘三教合一’的葬俗文化特征。”
《鸡冠壶:历史考古劄记》一书中提到,若在江浙地区的古墓中出现类似的入墓神刹,那可能是官葬。在山下吴水库古墓中,墓壁两侧人物手上拿着笏板,这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由此推测,山下吴水库古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有品级的官员。
仔细看墓主人的浮雕,左右手各有讲究。他的右手拿着一个像鸡毛掸子又像扇子的东西,准确的名字叫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他的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这个手势对应佛教的与愿印,布施、赠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征顺应众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综合判断,这位品官有宗教信仰。
古人虽说“视死如生”,实际却常把“死”看得比“生”更重要。考古发掘工作,不是每一次都能有重大发现,许多看似寻常的小发现,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