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婺城区长山乡卢家村,放眼望去,昔日沉睡的土地重换绿装,纵横阡陌间孕育着无限新希望。连日来,“90后”小伙陈杰身着运动衫、头顶遮阳帽,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
“我在500亩农田中选了20多亩试验田,投入了两万元蛙苗发展稻蛙养殖,这批中华黑斑蛙长势不错,还有一个月左右就能流入市场,预计售价在每斤25元-35元。”陈杰自信满满地介绍。眼前这位“新农人”出生于1994年,是个标准的“90后”,大学修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代理记账工作。
陈杰是土生土长的卢家村人,打小就跟着父母在自家农田里玩耍,插秧、割稻、打稻,可以说,每个农作场景都深深印刻在他的童年记忆中。2022年,非粮化整治后,卢家村长期种植苗木的田地大多面临水土流失,村民们也早就另谋生路,看重陈杰身上的踏实肯干爱钻研,村支书倪锡军邀请他回乡创业。自此,轰隆隆的马达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也唤醒了陈杰心中那片“希望的田野”。
很快,陈杰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水稻,有村干部解读农业奖补政策、帮助清理水渠,有区、乡两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对育秧、机插、植保等种粮过程进行全程指导,陈杰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先是旱田翻耕,再是补修田埂,接着施有机肥,努力让广袤田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浸种、出芽、育秧、叠秧、喷灌、打虫……农业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实验课题,陈杰整日和稻田打交道,自学现代农业技能,早就对农事各环节要点熟稔于心,土壤肥瘦度也能一眼辨别,“黑土比较肥沃,干燥时成块而不是呈粉状,红土偏酸,相对不适宜种植水稻,但是也可以用红糖、葡萄糖这些来改善土壤。”
生态农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些年,陈杰也遇到过干旱天气减产情况,在稻田甲鱼养殖中吃过教训,种粮的辛苦自然不必细说,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只觉得农村大有可为。据了解,每年7月中下旬持续十多天的晚稻插秧,陈杰都会邀请村里10多位剩余劳动力帮忙,每日支出人均务工费300元左右。
如今,而立之年的陈杰已经将稻谷扩种至500亩,产量提升至亩均450公斤,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生态修复共赢的路子。组建小家、成为父亲后的他,心中有了更多使命感:要让自己家庭的小餐桌安全,同时也让更多家庭的餐桌安全。于是,他成立了“婺州谷道”大米品牌,和多个商超展开固定合作,并积极申请区级“生态米”称号,将婺城广袤土地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记者 梁亚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