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新农人”弄潮记

2024-12-05 08:43:0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袁洪阳 蔡君楠

  图为卢家村“新农人”共富基地效果图

 

  弄潮儿向涛头立。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新农人”正以满腔热忱书写着新时代“三农”新篇章。他们不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选择两手沾灰,双脚沾泥,扎根乡土,怀揣乡村情怀,积极探索乡村运营、特色产业与“三农”发展的结合之路,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着活力与希望。

  1

  “乡村CEO”的兴农梦

  近段时间,“新农人”傅强特别忙,他携手婺城区长山乡卢家村、婺城农投集团开启的乡村运营项目在紧锣密鼓地平整土地,由他牵线的3个投资主体将在基础建设完成后闪亮登场。

  “我们把乡村作为一个大的产业中心,整体策划、整体运作,先做乡村规划,再洽谈投资主体,引进果苗新品种、茶花新品种、高端枫树等3个投资主体,策划25个众创空间……通过运营,推动全区花卉苗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傅强信心满满,他的团队正通过创新探索,努力为卢家村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85后”傅强是长山乡石道畈村人,2014年从北京回到家乡,专注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乡村运营工作,先后完成了农村规划建设任务200余项。10年来,从国际研学村琐园,到佛手村北山口;从游埠镇早茶街,到马涧镇杨梅风情园;从婺窑古村汉灶、诗画岩头,到文艺村白杜龙村,在傅强的手中,一支笔焕新了村容村貌,为合作的乡村蹚出一条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新时代乡村振兴,急需经营人才。像傅强这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门人才,被群众誉为“乡村CEO”。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眼界,把人才、资本、技术、项目等不断带到乡村,赋予乡村新的活力。今年,婺城区出台全市首个乡村经营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推出首批乡村经营培育试点村12个,引进多位“乡村CEO”开展合作,激发乡村发展动能。

  “乡村不缺少资源,山水、田园、人文资源都很丰富,但缺善于规划、设计、运营的人。”今年上半年接下婺城区乡村运营顾问的“委任状”后,傅强更加用心投身乡村规划和运营。“在一场国企结对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我与婺城农投集团就卢家村‘新农人’共富基地的打造理念不谋而合。”他介绍,于是双方携手卢家村在村庄北侧300余亩的区域中,引入了社会投资6500万元,谋划打造卢家村“新农人”共富基地。

  站在项目现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近在咫尺,欧式建筑的风貌一览无余,不远处浙中现代农业共同富裕先导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傅强说,项目位于农旅融合、农业科创项目周边,区位优势明显,流量自带商机,这也是卢家村“新农人”共富基地选址于此的原因。

  对于“乡村CEO”而言,乡村运营,找到落脚点是第一步。那么,项目的落脚点是怎么来的?经过调研分析,傅强发现传统苗木产业存在信息不对称、跟风种植、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传统苗木产业模式亟需突破,传统苗木带来的刻板印象亟需被打破。“苗木并不只有常规的,比如茶花,如果能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创新培育、扩大应用,应该会让茶花在带动共同富裕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于是,他将项目定位在传统苗木产业转型升级。

  “项目旨在借助果苗新品种、茶花新品种、高端枫树3大投资主体的产业培育优势,通过众创空间的孵化功能,向社会展示金华特色花卉苗木最好的科技成果、花木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园林行业最新潮的玩法等,全方位引领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展望项目的未来,傅强底气十足。

  乡村要让更多人看见,打破信息壁垒是关键。“我想做乡村与投资主体之间的那条纽带。”从卢家村项目现场回来后,傅强又马不停蹄赶往琅琊镇泉口村,由他牵线的杭州客商来村里考察,正等着他洽谈。“婺城区正在推进大岭、岩头、泉口3大先行片区建设,泉口村作为一个核心点,白沙溪、铁店窑、非遗酒、水上运动等资源优势突出;杭州客商深耕农旅融合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希望通过考察,碰撞出合作的火花。”

  前不久,傅强又受聘为金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农创客专委会顾问、婺城区“青农飞地”创业导师,由他指导的“打造新概念农旅融合众创空间——25℃ Space”项目荣获了婺城青年农创项目大赛一等奖。用他的话来说,他所做的就是一件事,让乡村产业更适应市场需求,以“头雁”引领“群雁”飞的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努力。

  2

  “花二代”探寻产业“破圈”新路径

  刚进入12月,当金华的茶花还处在花苞期时,婺城区竹马乡联民村的广霖茶花基地里,却已经有热热闹闹的花景。

  来自美国的“粉色飘雪”,来自澳大利亚的“澳卡琳”,来自日本的“朝日鹤”,自行培育的“芳华”……200多种茶梅竞相生长,粉的、白的、玫红的、渐变色的、双色搭配,各花色种类应有尽有,让人赏心悦目。

  “茶梅于10月中下旬开放,11月底至12月底处于盛花期,而茶花于11月初开放,次年1月至2月处于盛花期,茶梅刚好填补了茶花的空白期。”花农宗康华告诉记者,他从2011年起入行种植茶花,13年来,通过国外引进和自行培育,10多亩的基地已有1500多个茶花、茶梅新品种。采用预订购的方式,每年母本、盆栽销售不愁。

  “85后”宗康华是竹马乡联民村人,也是个标准的“花二代”。父亲宗能才有着40多年的茶花种植经验。从小看着父亲侍弄茶花,原来从事水利规划设计工作的宗康华,也转行从事起茶花种植。只不过,他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背离”传统茶花产业的创新之路。

  “传统茶花产业,以大、红、艳、香等为审美标准,并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为了摸清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需求,宗康华看准了网络的流量风口,以企业网站、自媒体为渠道,不断更新茶花、茶梅产品信息,通过大数据汇总分析网友的回复量、页面的点击量,精准搜集市场需求,判断产品市场潜力。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他发现:“年轻人更喜欢浅色系、迷你型的品种,时尚、精致、清新、脱俗、小巧,是它们的标签。”

  那么,有别于传统茶花的新品种,从何而来?宗康华翻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今年7月他带全家人前往澳大利亚旅游的照片,一张张呈现了出来。与普通旅游不同的是,他的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个现代化茶花种植基地、公园。“像这一个‘弁天椿’品种,就是在当地的一个公园里游玩时发现后引进的。”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见一株茶花小苗,绿叶带有白边相衬,据说开花后颜色呈复式。

  “每一年,我都会不定时前往国外寻找最新式的茶花、茶梅,然后引进到国内,通过抗性检测,挑选优良品种进行扩繁,基本上一个品种从引进到成品出货,需要4至5年时间。”宗康华说,引进新品种是茶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自主创新才是产业振兴的根本。

  在缤纷的茶花品种中,有一款叫“芳华”的茶花,让宗康华引以为傲。“它是在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的指导下,一起培育出来的。”他说,茶花育种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步去做。金华茶花圈子里有一个茶花育种小组,基本上是“80后”,他是其中一员。“我们经常交流育种方向,切磋育种技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把自主育种做好。”

  眼下,茶花产业转型升级势头旺,既令宗康华感到兴奋,又让他感到为难。“由于基地面积小,半个大棚就有4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只能栽培2株,所以扩大产能到目前只是设想。”不过,幸运的是,在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共同推进之下,新的种植基地已经落地,有望在明年初步建成。

  茶花产业,是深具婺城农业特色的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固守思维等“成长的烦恼”。如何让“茶花经济”真正实现“花好”又“常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婺城茶花如何破圈突围?一批批像宗康华一样的年轻花农,用他们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而他们的背后,是婺城区推进茶花产业振兴的一系列举措。

  近年来,婺城区发布了《婺城区茶花产业扶持政策》,涵盖了茶花生产、销售、科研等各环节,对推动婺城茶花产业结构的再优化、产能的再增长、效益的再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实施茶花产业提升、茶花文化品牌创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产业链延伸、产业科技赋能等5项工程,加快婺城茶花产业发展要素集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婺城茶花产业升级蝶变,让茶花真正成为婺城推进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