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姚婷文)“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一头凉”,关于传统的剃头匠,有这样一句歇后语,源于剃头匠外出为顾客剃头时的形象,一根扁担,挑起所有工作的家伙什儿,这头是剪刀、推子,另一头则是火炉、脸盆,方便就地为顾客烧水洗头。在婺城区沙畈乡周村村的不少村民眼中,“老罗”罗根连就是这样一位“挑着担子”风里来雨里去的剃头师傅。
老罗的罗氏剃头铺隐匿于周村村的曲折小巷之中,店不大,但招牌却很显眼。凭借着五十余年的好口碑,老罗的店里基本是老熟客。每当有村民前来,他总是先与他们聊聊家常,再缓缓拿起剃刀,开始细致入微的工作。对许多人而言,找老罗不仅是剃头,也是陪伴。
老罗今年68岁,剃头,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事业。用老罗的话说:“从17岁第一次拿起剃刀,就从没想过结束。”每个月他还会抽出几天,拎着传统工作箱,为周边村里出行不便的村民提供上门理发服务。
虽然上门剃头的条件相对简陋,可老罗还是有自己的讲究。比如,除特殊情况外,他都会选择去每位约定好的老人家里剃头。到达后,他系上围裙,挂好磨刀布,待剃刀在磨刀布上磨锋利些,几下子就剃了个锃亮的光头,然后再剃胡须,冲洗擦拭,待所有工具归纳整齐,老罗就提起箱子,奔赴下一家。
沙畈乡位于婺南山区,山路蜿蜒,有时老罗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但他从不因上门辛苦就多收钱。“店里收多少,这些老人就收多少。”老罗说。
岁月如梭,老罗的剃头铺见证了村民们的生活,也记录了他从青丝到白发的人生历程。老罗那份对技艺的热爱与对乡亲们的深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