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汇入世界童诗潮流

  ——韦苇童诗评述

2025-05-09 09:04: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胜

  作为诗人、翻译家与学者,韦苇的童诗创作恰似一条澄澈的溪流,潺潺流淌着纯真、温暖与智慧。它既为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注入滋养,也促使成人读者对童真与自然进行深入思索。韦苇始终秉持儿童文学国际共享的理念,努力与世界童诗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一生致力于两项重要工作:一是通过翻译,将具有世界性典范意义的童诗引入国内;二是持续进行童诗创作,为儿童文学宝库增添新的篇章。

  著名学者朱自强曾在为韦苇的童诗作序时指出:韦苇先生的童诗创作,与他在外国儿童文学方面的深厚学养有着血脉联系。他的童诗创作,是在“汇入世界童诗潮流”。韦苇的童诗里,洋溢着许多传统童诗难以见到的独特童趣。不仅如此,他对儿童现实生活中的趣味有着敏锐且独到的发现。朱自强特别强调,在感受、思考韦苇的童诗创作的艺术特色的时候,不能忘记他的翻译家的身份。朱自强还指出“以我的感受而论,也许与学者韦苇的研究相比,翻译家韦苇的翻译,使他与世界上优秀的童诗传统走得更近。”

  一

  韦苇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劳动歌谣创作。少年时期,他将劳作中的感悟,化作质朴的“锄头耕牛”诗:“锄头生锈不入泥,耕牛不壮难犁地……”这首诗一经《农民报》刊登,便初露锋芒。在大众报纸与文学刊物的悉心培育下,韦苇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学少年。韦苇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翻译专业,自此正式开启了他在文学领域的不凡征程。

  早期,韦苇专注于新诗创作与研究,同时积极翻译并发表文学作品。1981年,他从云南调至浙江师范学院,此后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著述、翻译与创作之中。在随后的20余年间,韦苇笔耕不辍,相继推出《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世界童话史》等十余部专著。这些著作凭借深刻的见解和严谨的论述,奠定了他在世界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动,国内读者对世界童诗的渴望愈发强烈。为了给理论著作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诗例,同时也为了打开世界童诗的大门,拓宽中国儿童的视野,韦苇开始从域外儿童文学书刊中翻译童诗。由于在理论著作中,许多自译诗例未注明译者姓名,当《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广泛发行后,书中“外国童诗史”章节的三首自译诗例,被人一字不差地抄袭到《儿童文学》月刊上冒名发表。甚至一些名家选编的诗集,也以“佚名译”的名义收录了韦苇的译诗。这一经历促使他更加坚定地要将更多外国童诗精品引入中国,丰富孩子们的阅读世界。

  在被冒用的三首童诗中,比利时诗人莫里斯·卡莱姆的《善良》经韦苇首次引入中国。这首诗仅有两个诗段:

  要是苹果只有一个,

  它准装不满大家的提篮。

  要是苹果树只有一棵,

  挂苹果的树杈准覆不满整个果园。

  然而一个人,要是他把

  心灵的善良分撒给大家,

  那就到处都会有明丽的光,

  就像甜甜的果儿挂满了果园。

  凭借积极的内涵和清新的表达,《善良》深受孩子们喜爱。童诗独特的意象和韵律,是故事文学无法比拟的,一直以来,我国童诗界都在努力拓展世界童诗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面上虽有“世界儿童诗集”出售,但其中作品多从成人诗集中搜集而来,儿童很难理解其中情感。直到韦苇翻译的《世界童诗三百首》问世,才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深受各国儿童喜爱。

  优秀的译者能够在翻译过程中,为失去韵律的原诗重新构建节奏。韦苇在《世界童诗三百首》开篇收录的白俄罗斯诗人马·唐克的《天上星星有多少》,便是典型范例:“天上星星有多少呀,/地上车轮有多少呀!/鸟儿羽毛有多少呀!/树上叶片有多少呀!/而太阳只有一个,/而亲娘只有妈妈!”原诗最后两句本是“而(天上的)太阳只有一个,而(地上的)妈妈只有一个”,韦苇通过创新改编,让译文更具诗意。又如波兰诗人叶·叶斯诺夫斯基的《土豆手表》:“要是用土豆/做成一块手表,/这项发明成本很低很低,/画上去的指针不会走动,/计算时间当然是不行的。/不过明摆着它有一样好处——/你没想到吧,/好处就是不怕贼惦记!”为了保留原诗的诙谐风格,韦苇巧妙运用北方俗语“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仅贴合原意,还与前文押韵。

  童诗翻译需要独特的诗性智慧、经验和想象力,因为只有优质的译品,才能为少儿读者搭建起通往世界童诗的桥梁。世界地域广阔,各国文明、文化、宗教和历史各异,这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童诗。《世界童诗三百首》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童诗佳作汇聚一堂,为中国孩子展现了一个多元的世界。

  韦苇用他的笔,打破了文化的壁垒,让世界童诗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儿童的心灵。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的接轨。韦苇始终坚信并倡导儿童文学的国际共享价值。他曾在世界儿童文学大会上做过题为《开放的中国受惠于儿童文学的国际共享性》的发言:“凡是盛传不衰、广为流布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历史的共享性和国际的共享性。”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最容易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这种跨越国界和种族的共享性,不仅是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更是创作者们的幸运与荣耀。韦苇凭借对儿童文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将更多的世界优秀童诗引入中国。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孩子们如茁壮成长的幼苗,获得丰富的精神养分。而这些源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世界童诗的百花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二

  身为“儿童文学界知名人士”,韦苇在儿童文学研究与翻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国内越来越多的少儿刊物盛情邀请他为刊物撰写“卷首篇”。正是这一契机,让韦苇再度踏入童诗创作领域,并在其中深耕细作,将创作做到了极致。

  韦苇的童诗独树一帜,洋溢着童真童趣。诗里不仅融入了对生活与自然的细致观察,更饱含着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深刻洞察。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还被广泛选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类教材,对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凭借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韦苇曾荣获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颁发的“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以及“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对自然的热爱,是韦苇童诗创作一以贯之的主题。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太阳,你好》中,他写道:“太阳在天上行走。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说的故事最多了,他知道的事情最多了。他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到河边游玩,就放出光来,放出温暖来,把山巅的积雪融化,让清亮亮的水在河里哗哗流淌……”诗人通过赋予太阳人性化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太阳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以及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诗中的自然景象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与美好。又如《小松鼠,告诉我》,诗中描绘了小松鼠的可爱形象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反差:“小松鼠,你背上这三条竖纹,黑黑的,长长的,是你妈妈给你描上的吧?小松鼠,你这根大尾巴,蓬松的,轻盈的,是你妈妈生给你跳远的吧?……这里有太多的人。这里有太多的车。这里有很多很多商店,却没有一家商店出售松果;这里有很多很多街树,却没有一棵街树结着松果!这里闻不到松脂的清香。这里嗅不到大森林的气息。”诗人借小松鼠的遭遇,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对童真童趣的展现,体现了韦苇对还原儿童纯真世界的不懈追求。韦苇善于捕捉儿童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纯真、好奇和快乐。《咕,呱》一诗写两只青蛙捉迷藏,“呱是个机灵鬼,/他趁咕转身不注意,/吱溜躲进了荷叶下。”“咕—呱,你躲哪儿啊?/咕—咕,我藏这儿呐!/这儿是哪儿?/哪儿在这儿!/这儿是哪儿?/这儿在这儿!”这种充满童趣的对话,仿佛让读者看到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玩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幽默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我喜欢鸟》中,诗人写道:“鸟喜欢飞,/我把鸟养在天空。/鸟喜欢树,/我把鸟养在森林。/鸟喜欢水,/我把鸟养在河边。/我喜欢鸟,/我走哪里,/鸟儿都唱歌给我听。”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儿童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儿童纯真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听梦》中,诗人写道:“荷花苞蕾的嘴尖儿上,/一只蜻蜓静静地停在那里。/它一准是在偷听荷花的梦了。/荷花梦的清香里/咯咯咯的/是荷花仙子的笑声吧?/看得出蜻蜓是让梦香给裹住了,缠住了,/压根儿动弹不得了——/你瞅它那着迷的样子!/你瞅它那发痴的样子!/你瞅它那呆愣的样子/身子翘得高高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翅膀展得挺挺的。”诗人将蜻蜓偷听荷花的梦这一想象,充满了童趣和浪漫色彩,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生命的感悟,承载着韦苇向孩子们传递积极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诗句,向孩子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如果我是一只蝴蝶》中,诗人写道:“如果我是一只蝴蝶,/我就不在花丛里飞,/花没有蝴蝶,/一样很美丽。/如果我是一只蝴蝶,/我就飞上一根枯枝,/枯枝会很喜欢我/去做它的一朵花儿。/如果我是一只蝴蝶,/我就飞上一块岩壁,/石头上开一朵花儿,/那才叫了不起!”这首诗鼓励孩子们要勇敢地追求自我,相信自己即使在平凡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在《听话》中,诗人写道:老母鸡,/抱小鸡,/抱出一只小鸭鸭。//小鸭鸭,/呷呷呷,/漂在河里,/直叫妈妈。//鸡妈妈,/去救它,/“我教你刨地,/你总不听话,/现在你看,/遭淹了吧!”//小鸭鸭,/只管划,/“妈妈,妈妈,/下水来呀,/干吗尽去刨地,/河里有鱼有虾!”//鸡说鸡话,/鸭说鸭话,/哦哟什么叫听话?/你说什么叫听话?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哲理性的人生感悟,不同的人或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要尊重个体差异,理解和包容不同的选择与行为方式,不能盲目地要求别人“听话”,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看待。

  三

  在《就童诗事答记者问》中,韦苇系统归纳了对童诗艺术特征的独到见解。他强调,童诗需运用“提炼过的口语”,融入叙事性,从而使作品充满故事性。秉持这一理念,韦苇持续将自己的创作,汇入世界童诗发展的潮流之中,在我国童诗创作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韦苇的童诗,为我国儿童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他凭借对自然主题的深度挖掘,对童真童趣的鲜活呈现,以及对生命感悟的精妙表达,极大地拓展了童诗的创作题材,创新了表现手法,也激发了众多作家投身童诗创作的热情与探索精神。此外,他的童诗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儿童成长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优美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孩子们在阅读中既能感受诗歌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又能在自然、童真和生命等主题的熏陶下,学会热爱自然、珍视童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培养爱心、同情心、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作为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韦苇的童诗作品,为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他在外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学养,与童诗创作相互交融。通过研究其童诗,可以深入理解他的文学思想、创作理念,以及对世界童诗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儿童文学评论家韩进这样评价:“韦苇的诗,不矫情,不造作,不装天真,不学小儿语,从他心中自然流淌,有一颗童心,有一腔热血,有一种倔强,特别是后期的童诗,有一种野心。韦苇企图在童诗多样化上营造出一种美学气象,力图打破中国童诗相对单一的格局,这从《伴手礼》《一个核桃落下来》《方蛇》《接电话》等一批诗作中看得分明。这在他个人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他对欧美甚至整个世界的优秀童诗了如指掌,对中国的童诗界心知肚明,但在当下多元的儿童文学界,特别是单纯的童诗界,麻木的评论界,有围观的热闹,难得有切实的呼应。”

  晚年,韦苇始终沉醉在童诗的美妙世界里,他的生活是充满趣味的。一次,他在阳台种出个胡瓜而有了丰饶的感觉,他随即到书房写了一首题为《瓜与花》的童诗:

  你家的阳台

  有我家挂下去的葫芦瓜,

  我家的阳台

  有你家开上来的凌霄花。

  街上的车看多了,

  你回家正好看看我家的瓜,

  路上的人看多了,

  我回家正好看看你家的花。

  城市里最好的风景,

  正就是这样分享美丽呀!

  瓜不说话,

  花不说话,

  交缠的藤蔓,

  传着我家对你家的情意,

  递着你家对我家的牵挂。

  韦苇的书房,宛如一座百宝箱,有客人来时,他每次都是进进出出,每次都带出很多美丽的童诗集。《点亮心灯——儿童文学经典伴读》是他尤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该书凭借广阔的视界、独到的识见、丰富的品类,以及幽默的笔触,一版再版,累计印刷14次。它不仅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家长提升语文与文学素养的首选读物,更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经典佳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王宜振教童诗”栏目。该栏目专注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优质新诗歌文本,并进行深入品读,以此大力推动全国儿童诗教工作的开展。一次,王宜振在栏目中鉴赏韦苇的《如果我是一只蝴蝶》。这首构思精巧的小诗,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能引导读者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进行深刻思考。鉴赏结束后,王宜振专门发微信与韦苇交流。韦苇收到信息后回复:“藏诸名山,立于路旁。我毫不犹豫选择后者。而宜振的青睐正让我的诗有机会立于路旁。”王宜振说:“你的诗让你从名山走出,立于路旁!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去青睞、去仰视。”

  如今,回首自己的童诗创作,韦苇依然会吟起自己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那首励志、鼓劲的诗歌代表作《我倔强地摇响我的驼铃》:我是一峰骆驼。/荒沙和漠风/教会我倔强。/而我终于是倔强的,/我倔强地摇响我的驼铃。//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留下了/一窝一窝的我的脚印;/今天横风来把我的脚窝抹去,/但我会证明风是徒劳的,/明天请再来看我的足迹,/我的足迹又嵌上了/我茫茫的前程。这些铿锵的诗句,喷溅着韦苇作为一个中年诗人的激情,表达着一个有志者终于赢得了发愤图强的空间的喜悦。此后,他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功成名就,继而转向童诗创作园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园地里,他持续深耕,凭借对童诗的热爱与执着,出版了《听梦》《一个胡桃落下来》《鱼儿睡在哪里》等童诗精品。

  韦苇的童诗,凭借独特的主题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用诗歌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充满童真、美好与智慧的世界,让孩子们领略自然之美,感受童真之乐,汲取生命的力量。同时,他的创作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启迪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为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