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婺城区糖古糕点坊,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糕点。店里的糕点不愁卖,也不赶货,在十多年前,对于徐家兴一家来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从不及成年到即将而立,徐家兴见证了金华传统糕点经济的峰回路转,也成就了自家糕点坊的绝处逢生。
糕点出圈前的“十年寒窗”
在徐家兴的小时候,奶奶从金华糕点厂退休,爸妈也从金华糕点厂下岗,一家人凭着糕点制作的手艺回家开糕点坊,最多的时候家里雇了二十多个工人。后来,家里的工人越来越少,糕点坊也搬到了自住楼里,父母只留下一个工人帮忙,甚至想过将设备卖给同行,上门给人家打工。为此,父母早早劝说徐家兴不必记挂家里的糕点手艺,改学了兽医专业。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那天一家人一起吃饭,爸妈说设备转卖价钱没谈拢,就差一万块。爸妈说那就再坚持一段时间。”徐家兴回忆说。年少的他早早明了了父母心头的这份压力。
或许,在手艺人的惯性思维里,把糕点做好是获得顾客认可的唯一办法,也是通往市场的唯一路径。反之,市场反馈不理想一定就是产品不够好。于是,在糕点房生死攸关之际,徐家兴父母俩加上一个徒弟围着产品使劲儿“卷”起来。调整配方、改进工艺、试验口感……围绕着糖油粉“老三样”加上芝麻、花生、瓜子、核桃等细碎的辅料,推出了一款款糕点新品。然而,市场反馈依旧一般。
“糕点坊没有生意,家里就没有收入。那个时候就想着能不能做点什么帮一帮家里,但是其实心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徐家兴说。
而潮流好似市场的潮汐,循环往复,冷不丁地就冬尽春来。当时,徐家兴刚刚进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正在准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将自家糕点项目拉上了婺城青年创业大赛的路演台,很快得到了一众媒体的关注。
从区赛、市赛到省赛,徐家兴慢慢熟悉了“以赛为媒”的叙述方式,讲好自家的糕点故事。他将糕点坊研发的米月饼带到了现场,从传统的五仁、芝麻馅料到巧克力、蔓越莓新口味,圈了不少粉丝。
定制风潮下的“高定”密码
伴随国潮风的兴起,许多传统糕点也迎来了转机。一阵婺派糕点热悄然间风靡,徐家糕点坊的生意也慢慢红火起来。
“当蛋糕做大的时候,竞争也就大了起来。我当时还是很有压力,我想我必须做点什么,让家里的糕点生意可以持续下去。”徐家兴说。
他意识到年轻人的市场需要的不只是好吃这么简单。他开始琢磨包装。起初,为了复古风,他采购了一批黄表纸手提袋,很快市面上的金华糕点都复刻了同款包装。“这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包装不只是看起来上档次,还要有识别度,一看就和别人家不一样。我也意识到,父母当年专心做产品的力气没有白费,我要维护的就是回头客,吃了还想吃的那群人。”很快,徐家兴定制了“糖古糕点”礼盒,摸索起了糕点制作模具,收到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一个叫“定制”的商业密码在徐家兴眼中越来越清晰。
“争取客户只需要你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多做一点点。”徐家兴说。他给香港客户定制糕点,寄去了米月饼、绿豆糕等各色样品。香港客户直接点名用绿豆糕作为基础款,并要求用公司logo开模做定制糕点图案。徐家兴几番沟通,把样品订了下来。紧接着,他经过协调,向其他老客户推荐了同款创新产品,很快把独家定制变成了拼团定制。
而定制的程度不同也让徐家兴创意无限。客户提出独立开模费用高,徐家兴就推荐礼盒定制。客户需求不过一两盒,要求定制,徐家兴就提出免费手写贺词服务。客户提出寻常手写体不够诚意,徐家兴就提出将企业家本人手写书法作品经过微缩排版制作成烫金贺卡放进礼盒……恰恰是这些细微处的服务,为“糖古糕点”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高定”客户。
如今,徐家的“糖古糕点坊”已经从当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糕点制作企业,产品不仅在金华本地广受欢迎,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徐家兴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创业者。他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拓展市场,将金华传统糕点文化传播得更广,也计划培养更多的糕点制作人才,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这份甜蜜的事业能够代代相传。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