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雅畈镇竹园工业区,在金华大拇指火腿食品有限公司的低温发酵间内,一排排琵琶状的火腿正静静发酵。27岁的龚俊孝穿过这片金色阵列,指尖轻抚过一条火腿的表面——这个动作,他的爷爷做了三十年,父亲重复了二十载。
如今,这根接力棒传到了这位“95后”手中。
匠心根基,
从一把盐开始的创业史
1974年,龚益芝拿起第一把盐,抹上新鲜猪后腿,开启了这个家族与金华火腿的半世纪情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制作火腿全凭自然恩赐:看天晒腿,凭经验控温,一代匠人的手艺在岁月中沉淀。
“火腿腌制的最佳温度在5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75%至85%之间。”龚俊孝说。这些精准数据背后,是祖父三十年积累的感性经验。
1998年,接力棒传到龚斌福手中,他敏锐抓住时代机遇,把火腿推进了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成为最早打入现代零售渠道的金华火腿品牌之一。线下销售网络的建立,让企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也为传统工艺打开了市场大门。
跨界回归,
留学生与火腿的“非遗之缘”
2018年,“金华火腿”商标在漂泊几十年后终于回归故乡。此时,远在澳大利亚的龚俊孝未曾想到,自己将与此产生深刻联系。
转折发生在2022年。回国休假期间,龚俊孝参加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当讲师讲述金华火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危机时,龚俊孝的童年记忆突然苏醒:在火腿厂区和小伙伴嬉戏打闹的时光,空气中弥漫的独特咸香。
“行业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了。”讲师的话刺痛了他。经过深思,这位商科专业的留学生做了一个令旁人惊讶的决定:放弃海外工作,回乡传承火腿技艺。
拜师学艺的日子并不轻松。修胚、腌制、晾晒、发酵、修干刀……龚俊孝跟随非遗传承人潜心学习,短短几个月就从“小白”成长为高级技工。他白天在车间实践,晚上研读《金华火腿腌制技艺》《话说金华火腿》等书籍,渐渐读懂了这个千年产业的厚重。
“爷爷依赖自然条件做火腿,积累了制作经验;爸爸在线下销售领域敢闯敢干,为产品走出去打开销路。”站在雅畈镇的新厂房里,龚俊孝清晰地看到三代人的传承脉络,“现在轮到我了”。
科技赋能,
十万级车间的“火腿革新”
接手企业后,龚俊孝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商超规模缩减,火腿产业遭遇转型阵痛。这个喝着“洋墨水”长大的年轻人决定用现代科技激活千年工艺。
走进生产基地,一层是遵循古法的自然发酵区,一层是十万级无尘净化车间。在这里,现代化控温控湿设备取代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科学管控着空气洁净度、温湿度等关键参数。
“传统火腿的烹制复杂,很难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龚俊孝敏锐抓住市场痛点,带领团队开发出创新产品——低盐即食火腿,将盐度从传统的10%以上降至3%-4%,风味却不减分毫。
另一款创新产品更显巧思:薄如蝉翼的火腿切片,透光可见,在火锅里轻涮三秒即可食用。“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创造脆嫩口感,上市反响非常好。”龚俊孝透露,公司最近在着手打造一家火腿主题的餐厅,将传统美食与现代餐饮文化深度融合,让慕名“金华火腿”而来的游客尝到地道的由火腿烹饪而成的特色美食,感受到金华火腿背后的文化底蕴。
销售渠道的开拓同样迅猛。龚俊孝带领团队在抖音、淘宝开设“腿状元”旗舰店,通过电商打开新销路。受益于团金华市委“青农飞地”计划,产品成功打入上海、江苏等高端市场,仅去年春节就售出5000条火腿。
三年间,企业年产值实现了从2000万元到4000多万元的跨越式增长。2024年,大拇指火腿成为浙江省首家获批“发酵肉制品”食品生产许可的单位,标志着金华火腿正式迈入“即食时代”。
未来可期,
世界三大火腿的东方新篇
2024年,金华市推出金华火腿产业振兴系列政策,从产业标准制定到人才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乘着政策东风,龚俊孝开始布局全产业链发展。
他与金华两头乌养殖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一次西班牙考察之旅更打开了龚俊孝的视野。“西班牙火腿就像橄榄油,完全融入日常生活。”站在巴塞罗那的火腿博物馆里,他看到了行业未来形态,“在国内,金华火腿的蒸、煮、炖、炒应用空间还很大。”
“一条火腿需要历经四季才能完成,而一个产业需要穿越数代人的时光。”抚过正在发酵的火腿,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目光坚定,“我们要让世界三大火腿之一的东方瑰宝,焕发新生。”(记者 张妙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