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柳水根在3层小楼里住了15年,5月29日,他和妻子第一次在这幢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房屋前拍了合影。10岁那年,他和父母兄弟从淳安县移居到婺城区琅琊镇浩仁村棠坑源自然村,白手起家,如今为自己和两个儿子各留一栋房屋。65年倏忽而过,拍照时,夫妻俩的感慨多于笑容。
当天,金华市小脚丫公益基金会、市第二医院以及3位公益理发师来到浩仁村,为村民们提供拍照、理发、义诊服务,还赠送了面包、肥皂、袜子。这是市民政局第八届公益创投项目——“光影守望‘照’亮山村”的第三站。
浩仁村位于金兰水库下游,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如今由浩仁、棠坑源、里阳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400多人,其中水库移民1083人。不少村民邀请志愿者上门,拍下他们与房屋的合影。百张笑脸,一个家园,这趟移民村之旅,村民们看到了多方爱心汇聚而来的光,志愿者们也看到了移民们建设新家园的奋斗足迹。
一场公益活动,汇聚多方爱心
见到公益理发师郑方,71岁的陈美玉请求第一个理发。皮肤白皙的她,染过头发,戴着金耳环,看得出来是个对生活讲究的人。但她的头发着实有点长了,刘海快盖到眼睛,脑后的头发也高高翘起。是忙着带孩子没空理发吗?陈美玉叹了一口气说:“家里有个大孩子。”“大孩子”是她老伴,本来是干活的一把好手,玉米、西瓜都种得不错。一个多月前,他不慎摔倒,大脑受伤,之后像变了一个人,需要她哄着、迁就着、关照着,她的生活也变得异常忙碌。理完头发,道完谢,她匆匆回家。
当天,浩仁、里阳、棠坑源3个自然村的五六十位老人接受了理发服务。有的抽不出空到镇上理发,有的因年迈不便外出,理发师们的到来,让他们就近解决了“头等大事”。
理发师们的双手停不下来,市第二医院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们也没空过,他们忙着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提供心理咨询。14.8mmol/L,看到血糖的测量结果,村民王满凤不敢置信:“有这么高?是不是吃过饭以后特别高?”她的血压也不低,150/65mmHg。第二医院护士王园建议她去医院就诊。从当天的检测情况来看,患高血压的老年村民比较多,有些老人服用降压药后,没再关注血压是否稳定下来,欠缺监测意识和调整药物的意识。
活动现场,烤面包的香气弥漫开来,金华市希能折叠桌制造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邱春富不时将烤好的面包片送到老人手中。从3年前起,金华一家爱心企业开始向社会捐赠面包片,该企业的一家门店位于婺城区白龙桥,住在附近的邱春富将面包片取来,放在自己公司的门卫处,琅琊一带的村庄、工厂纷纷来取。邱春富所在的公司不仅是爱心面包捐赠中的一环,也是爱心助学中的一环,早在2015年就出资20万元建立金华市小脚丫公益基金会希能基金,资助琅琊范围内的学生。
除了品尝面包,浩仁村的老人们还领到了肥皂和袜子,袜子由义乌市修若进出口有限公司捐赠。
一场公益活动,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你们真好。”“你们要常来哦。”老人们的笑容挂在脸上,感谢声不绝于耳。
镜头下,每张脸庞都值得记录
杨梅红了,枇杷黄了,棠坑源自然村迎来了初夏的收获时节。多家农户门前种着的杨梅树和枇杷树,给村庄增添了不少生机。在一片杨梅林旁的溪芽农庄,已有二三十位老人在等候志愿者。
幕布在风光宜人的水塘边搭好,摄影志愿者就位,老人们在镜头前露出了笑容。也有老人提议,能否上门拍摄他们和房屋的合影。跟随着他们的步伐,摄影志愿者来到了他们的房前。
柳水根和老伴住的3层楼房没贴瓷砖,大门口没安装门,老两口不在意,住得宽敞、舒服就好。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也是他们奋斗多年的结果。柳水根的老家在淳安县,兄弟6个,他10岁时,举家移民来到棠坑源村,一家9口人(一个哥哥已成家)住在当地提供的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柳水根22岁时,几兄弟分家,各自建房。柳水根娶妻生子,种田之余,外出修路、建房,靠一身力气养家糊口。他为两个儿子造起房屋,也为自己和老伴造起这幢小楼,欠下的债务,在70岁那年终于还完。现在,75岁的他在家门口种点蔬菜,送给儿子儿媳吃,他自己每天只在家里吃一顿,另外两顿在村里的老年食堂解决,一顿只需1元钱。“移民来到这里好,地势平坦,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没有后顾之忧。”第一次与自家房屋合影,柳水根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那是一个男人辛苦打拼、履行家庭责任后的坦然。
92岁的商樟根也住在棠坑源村,走路缓慢,需要儿子搀扶。也许是年龄大了,面对摄影志愿者的镜头,他的脸上没有多少表情,倒是头上写有“商家人”的帽子点明了他的身份——他也是来自淳安的移民。刚来棠坑源村时,他被安置在大岩农场,和妻子带着两儿两女住在一间房子里。为补贴家用,他开荒种芝麻和番薯,上山砍柴,养大了儿女。如今,他每月有1000多元进账,儿女们都记得他当年的付出,让他安享晚年。
在里阳自然村,除了为村民拍照,摄影志愿者还走进金星纸业,有30多名残疾人在这里工作,大多数人负责打扫卫生,有的已在此工作二三十年。为他们拍照时,刚好运货的车没到,有段空闲时间。经过简单的沟通,摄影志愿者拍下了他们在工作场地的照片。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过往,有不向生活妥协的态度,也有朴素的梦想。比如徐雪月。今年49岁的她,有视力障碍和皮肤病,在太阳底下,她视力模糊,在室内,她也只能看清近处的人和物。婚后,她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为了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22年前,她来到金星纸业。8年前,在姨妈的资助下,她买了房。“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要工作,欠亲戚的钱肯定要还。”镜头里,徐雪月的眼睛眯着,她看不清这个世界,却看得清自己该走的路。
……
当天的镜头,拍摄了100多张不同的脸庞,每一张都那么普通,却又那么值得记录。
两个“微心愿”,期待被点亮
除了理发、义诊、拍照,志愿者们还收集到了两个“微心愿”。
村民吴先生当天在外上班,没能来到现场,他特意打来一个电话,询问志愿者能否在他儿子填报高考志愿时提供帮助。吴先生的儿子今年6月参加高考,马上面临志愿填报问题。他想让儿子报考军校或警校,不知道是否适合。小脚丫公益基金会的义工表示,届时会对接志愿填报的志愿者。
村民王冬香在浩仁村开来料加工点,每天有几名妇女来做手工活。“我女儿12岁时,我开始做来料加工经纪人,现在我女儿40岁了,你们算算看我做了多少年?”王冬香快言快语,一边麻利地洗着刚从山上采下来的箬叶,一边与志愿者聊天。
每天都有妇女抱着孩子到加工点玩,加工点充满欢声笑语,但王冬香心存忧虑。前些年,村民们在这里做来料加工,每人每月平均能拿到一千多元。近几年,由于业务不多,每人每月只能拿七八百元。王冬香希望能拓宽业务来源,不管是来料加工的活,还是包粽子的活,她和村里的妇女们都能胜任。如果你有来料加工的业务,欢迎联系:13505794830,让我们一起“照”亮山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