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四十载匠心坚守 保种选育铸就“猪中瑰宝”

陶志伦与金华“两头乌”的产业振兴之路

2025-07-01 08:50:0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月映红 洪珊

  

  日前,在2025第三届中国本土猪暨高端猪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现场,年逾七旬的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创始人陶志伦,分享了金华猪(金华两头乌)选育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赢得现场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的一致赞誉。

  每当讲起金华“两头乌”,陶志伦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光芒。自1984年投身两头乌保种工作,陶志伦深耕40余年,如今已成为金华地方猪种资源保护领域的资深专家。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个事业更伟大了”

  “50后”的陶志伦出生在金华农村,小时候的他经常跟着妈妈养猪,割猪草、喂食是他童年最熟悉的记忆。1977年10月,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凭借优异的成绩,他顺利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填报志愿时,我满心期待着能进入化工专业,然而,当录取通知书送到时,我愣住了——自己竟被分到了畜牧专业。”陶志伦笑着回忆道,本以为考上大学能换个方向,没想到还是和猪“绑”在了一起。

  这个结果让他一度萌生想要重考的念头,但开学的一次专业动员会让他彻底改变了主意。“当时老师在台上对比了我们国家和外国畜牧业的差距,告诉我们现在正需要专业人才来改变这一现状。”陶志伦听完后很是振奋,“当时,我就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个事业更伟大了。”

  大学期间,陶志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毕业那年,他被分配到了金华地区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1984年,因为加入了金华猪Ⅱ系的选育工作,陶志伦便开始到金华农科所下设的农试站工作。

  1985年,金华猪Ⅱ系的选育工作进入到总结阶段,陶志伦学历高,作总结、写论文的任务交给了他,随着几篇论文相继在全国一级刊物上发表,陶志伦对金华猪育种的发展前景更是充满信心。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一心一意扑进去”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一心一意扑进去,努力地研究。”回顾40年的奋斗历程,陶志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90年,金华猪Ⅱ系的选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被正式列入省科委重大研究课题。就在团队成员们满怀信心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悄然降临。“那时候金华猪Ⅱ系核心群爆发了气喘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于是团队决定丢弃原有核心群,利用公猪采精与1989年销售到东阳良种推广站的金华猪母猪交配,生下的小母猪由农试站买回。但没想到,后来又再次爆发了气喘病。”陶志伦回忆道,第二次爆发气喘病的时候,他立马前往长沙生物制药厂购买了猪气喘病疫苗,及时地进行抢救性治疗,后来经过反复救治,总算保住了品系,也使能繁母猪群体达到了50多头的规模。

  然而保种工作的困难远不止于此。1994年,由于保种猪场的土地使用期限到期,陶志伦不得不带着23头母猪和9头公猪,转赴金华农业学校实验牧场继续保种工作,自己也改行当起了教师。2000年,随着金华农业学校并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种猪场原有的工作人员被调离。陶志伦毅然扛起了全部工作,从饲料配制到疫苗接种,一直到2005年,猪群终于摆脱了哮喘和腹泻等顽疾的困扰,猪群的生产性能也达到了最高水平。

  2007年,在多方支持下,陶志伦的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在婺城区蒋堂镇下尹村石宕山正式建成,承担着金华猪Ⅱ系的保种选育任务,并开始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和商品猪。

  陶志伦坦言,自2001年以来,金华猪的饲养进入了低谷,几乎没有市场可言。“金华猪瘦肉比例相对较少,肥肉较多,在追求瘦肉率的市场环境下,竞争优势明显不足。而且当时金华猪价格缺乏竞争力,整个猪肉市场几乎被外来猪种所垄断。养殖金华猪的农户收益微薄,甚至面临亏损,导致养殖金华猪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少。”陶志伦为此忧心忡忡。作为专业保种场,他们必须维持一定规模的纯种繁殖。但种群数量越少,近亲繁殖的问题就越严重。陶志伦依然坚定地认为,“金华猪不能和外来的猪群杂交,必须坚守纯种保种的原则。”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陶志伦带领团队不断精进育种技术,将金华猪Ⅱ系的胴体瘦肉率从45%提升到55.2%,极大提高了金华猪的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养殖上,陶志伦坚持采用原生态的绿色养猪模式。为了确保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种猪场每天定时对猪粪进行人工清理,并采用科学的消毒措施,有效控制病菌滋生。同时,场区建设了厌氧发酵池即沼气池350立方米。为了不让沼液排出场外,在猪场外西北角的山上还建了一个100立方米的沼液储蓄罐,沼液泵入储蓄罐中,并通过管道排放到周边的苗木地里作肥料利用,为金华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企共同努力,两头乌猪产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批种猪正处于关键培育期,必须时刻关注它们的饮食和生长指标。”走进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陶志伦的儿子陶虹成正俯身观察一批两头乌的生长情况。这几日,为了确保这批种猪的健康状况,他干脆住在了种猪场。

  作为保种事业的见证者,陶虹成深知父亲数十年来所付出的艰辛。如今,他也接过了父亲手中的传承棒,肩负起助力金华两头乌产业发展振兴的重任。

  “我是在两头乌猪群里长大的。”受父亲影响,陶虹成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主动提出到农校修习畜牧专业。但真正要让产业运转起来并非易事。陶虹成告诉记者,当时的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主要依靠销售种猪维持运营,销售渠道十分有限,基本处于被动等待状态,导致连续几年都入不敷出。

  2010年2月,陶虹成在金华市区江北五一路菜市场开设了第一家“金华家农两头乌猪肉专卖店”。为了打开市场,他将猪肉定价为19元/斤。“我们的定价比较亲民,更主要的是品质很好。”经过近半年的坚持,专卖店逐渐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购买量从最初的几两一次增长到几斤,达到了总日均销售1/2头猪肉。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前夕,往往不供不应求,这让陶虹成看到了市场的机遇。“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本地居民更青睐土生土长的猪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普通猪肉价格上涨,两头乌的性价比优势逐渐显现。”于是,他迅速在金华市区东莱路、东阳街和四牌楼菜市场开设分店,建立起“种猪场+专卖店”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如今,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占地40亩,建造猪舍7000余平方米,猪场存栏保持在2800多头,是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一级种猪场。今年5月1日,金华市正式实施《金华两头乌猪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加快推进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保种繁育工作事关产业振兴根基,现在种猪场的经营状况有了显著提升,种猪品质和市场认可度都在不断提高。”陶志伦对金华两头乌猪产业振兴充满期待,“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场推动,政企的共同努力下,金华两头乌猪产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