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祖孙问对 《论语》新说

2025-08-12 08:46:2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当“之乎者也”遇见妙趣横生的童真解读,当《论语》问对遇见祖孙相处的日常调侃,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傅惠钧与他的孙女傅若岚完成了三卷本《讲给孩子的<论语>》(另附《论语》原文一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祖孙俩你一言,我一语,谈笑之间,一个个难题就迎刃而解。思辨、温情、童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引发不少学者就国学经典的学龄前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更让广大读者在阅读爷孙俩的对话中对传统的东方处世哲学产生了共鸣。

  据悉,全书分“孔子其人”“仁者爱人”“博文约礼”“讷言敏行”“孔子弟子”等五个板块,将2500多年前孔子与弟子的问对情境款款呈现,也让书本之外爷孙俩的思维碰撞与性灵交融跃然眼前。

  一颗童心说《论语》

  《论语》是古代作品,又是讲的人生哲理,幼儿的接受,存在着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双重障碍,如何突破呢?

  傅惠钧认为,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只有把难懂的语言、抽象的道理化为浅显的、具体的、形象的表述,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接受。因此,他把这种追求,贯穿于整个问对过程之中,也尽可能用日常生活的现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尤其是用形象可感的比喻等,来转化那些不易理解的语句和抽象的道理。比如在讨论“乡愿”人时,以一则短视频引入,视频中以披着羊皮的狼、披着狼皮的羊以及装扮成“牧羊犬”的羊等形象,来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孩子透过喻体很快辨识出,装扮成那“牧羊犬”的羊,“羊见了亲,狼见了也想交朋友”,很像是孔子说的“乡愿”人,从而很快理解了“乡愿”人的内在含义,并基于这些比喻,进一步讨论了乡愿人等种种伪装出现的根源与危害,并立下努力“做自己”的人生期许。

  傅惠钧还创造了许多特定方法,来形成这种语气语态上的互动,比如情境中的角色对话——祖:“‘十有五而志于学’,不亦晚乎?”孙:“‘年有五而志于学’,何如?”再如,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他常用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在问对中,常用一些感叹词、语气词和感叹句、设问句、比拟句、虚拟句,以及重叠式等,增加儿童趣味,丰富情感表达,与孙女形成较强的交流感。

  一组问对启智慧

  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傅惠钧千方百计让孙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答案,并且尽力保护、鼓励孙女积极思维。他认为,这样孩子获得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孩子的反馈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大人以启迪。这份独特的儿童观也让祖孙俩的问对妙趣横生。

  在讨论“立”与“达”的问题时,傅惠钧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给小孙女作了文字上的简要解释,而后就出现了有趣的对话,祖:“这话,你怎么理解?”孙:“你想立起来,就帮别人立起来,是吗?”祖:“嗯,你这个说法,跟李泽厚爷爷的说法差不多,只是‘立’他用了‘站’字。这里需要研究一下‘己立’和‘立人’的关系。”孙:“是什么关系呢?”祖:“你刚才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帮别人立起来,自己才能立起来?”孙:“是这个意思吧。但是……帮别人立起来,必须先要自己立起来啊!不然怎么帮别人呢?”祖:“对呀!那这个说法似乎就值得研究了。杨伯峻爷爷这样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将‘己立’和‘立人’并列着说。”孙:“就是说,自己立起来,也帮别人立起来。”祖:“差不多这意思。”……孙:“但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自己立起来,才能帮别人立起来;而帮别人立起来,又能让自己立起来。把两个人的意思合起来,可以吗?”祖:“哦?这可是个创造啊!能说说理由吗?”孙:“觉得两个意思都有啊,不能丢了一个呢。我可以举个例子吗?”祖:“当然!”孙:“讲我自己的事情。这两天我学做‘多肉大盆栽’,学了好久,我学会了三层盆栽。小区里有个小朋友也想栽种,我就教他了。在教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他的问题,我就去学习,从网上查人家怎么栽的。在教会他以后,发现我的技术比以前长进多了,能栽五层了呢。这是不是在立人中,也立了自己啊!”祖:“哇!说得太好了!宝儿的想法,给爷儿也有启发呢。”

  在傅惠钧看来,《论语》中的许多语句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非常富有表现力,孩子通过诵读,就会将它们沉淀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去。一旦遇到契合的情境,便会自然地使用出来。而这就是《论语》教学融入现代生活的典型情境。

  一册《论语》串古今

  “对于《论语》,儿时就有过接触。因家父幼时读过几年私塾,读的便是《论语》和《孟子》。几本被父亲点过句读的、黄而又黄的木刻书,在我小时候就留下很深的印象。略微懂事后,父亲也会偶尔讲几段(父亲是老杭大毕业生),‘言而有信’‘仁者乐山’‘父母在,不远游’‘德不孤,必有邻’等等,都留在儿时的记忆中。以幼儿视角重读《论语》,要感谢宝儿,是她给了我,应该说是彼此给了这个机缘!”傅惠钧说。

  他介绍,将一部古代经典的有关内容讲给幼儿听,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给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过十多门课程,也在中小学教过书,上过课。这一门,可谓是段位最低的课程,但挑战度却全然不亚于开一门大学课程。其难,就难在不但要解决好本就十分复杂的文本理解问题,以免谬传,还要将有关语言、文学、文化、思想,甚至哲学的知识讲给一个未谙世事的蒙童听,且让她能够大体听懂与接受,同时还担负着开言启智的任务。在这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因此“问对”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有的探索,基于一个基本想法,即儿童的世界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千万别低估了儿童的潜能。

  贵州大学中文系袁本良教授说:“当今坊间关于《论语》注释、翻译、讲解、研究的书籍可谓多矣。而这本《讲给孩子的<论语>》却以其特别之处足以引起读者格外的兴趣。说它特别,一是有别具一格的文本来源:此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著述,而是爷孙二人多次问对过程的实录编纂,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传承中的一个生动事例。二是有别出机杼的题旨:此书并非对《论语》作宽泛讲解,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做人’这一根本问题之上,对于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成长很有意义。三是有别饶风致的内容:书中无论是足智多识的‘爷儿’的提问指导,还是聪慧天真的‘宝儿’的对答活用,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颇多有益的启示。四是有别开生面的载体形式:书中文图并茂,版面灵活而生动,既适合青少年阅读,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家长对于幼儿的按图讲解。”

  浙江大学中文系王云路教授说:“君子抱孙不抱子,严慈殷殷,期圣期贤。《讲给孩子的<论语>》,让我陶醉的,不只是对《论语》准确而生动的解释和各种知识的交融,更有浓浓的爱意和暖暖的温柔。”

  【人物名片】

  傅惠钧,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浙江省优秀教师。先后任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等。主要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傅若岚,傅惠钧教授孙女,生于2016年。

  【记者手记】

  最初拿到傅惠钧教授与他的孙女傅若岚合作完成的三卷本《讲给孩子的<论语>》已是半年多前的事,初读直觉新奇,祖孙俩何以将文言流入生活日常,这般“之乎者也”的说理竟蘸满了童趣,后于某个周末在傅教授家中与祖孙俩谈及他们的创作历程,趣事如洒满银河的星辰,颗颗晶亮,而在这些趣事的背后,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祖孙关系。祖孙俩以“爷儿”“宝儿”相称,俨然一对无话不谈的玩伴。他们在一张几案上分享同一份茶食,在对话中分享同一段《论语》,在竹林深处分享他们的小秘密……而这种分享与亲密里不止有传统天伦视角下的慈爱与依恋,更有几份分庭抗礼的各抒己见,让人在一长一幼之间清晰地看到两个独立且等量的灵魂。这实在是一件太有意义的事。教学相长不是谦虚,和而不同有了具象的声音。

  犹记当日恰逢小若岚即将启程去北京,留下一对小仓鼠在金华,请求“爷儿”帮忙照看。只见“爷儿”顽皮一笑,答道:“那就看你表现喽,你天天记得它,提醒我照顾它,我就好好管它,要是你丢在这儿就忘到脑后了,那就——哼哼……”在祖孙的对话之间,是不同于《背影》的付出,也不是“二十四孝”的从属,这种对话的张力,让人看到了充分尊重责任的主体性基础上给予的足够的支持。

  而这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稀缺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国学带给我的刻板认知。这让我一度腹有千言而无从落笔。直至许久以后,我才知道,如此矛盾的背后,一定是内心存在某种防御。这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撰稿的背后不只是勤奋,更是成长。“魔镜,魔镜,谁是这世上最美丽的人?”这是每个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问话。而记者就是那一面需要不断被打磨的镜子。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