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一条溪流的生态逆袭与共富密码

2025-08-14 09:00: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卓德强 摄

  静卧于高山深谷,蜿蜒于南山脚下,白沙溪一路奔涌而来。它流经沙畈乡、琅琊镇、白龙桥镇等乡镇,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婺城儿女。

  20年来,在白沙溪沿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变成现实,连绵绿色造福着婺城千家万户,大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

  “一片叶”铺就致富路

  白沙溪,这条婺城的“母亲河”,由沙畈溪口门阵入境,山深而水清,溪水潺潺,诉说着“一片叶”的故事。

  天刚蒙蒙亮,沙畈乡青草村村民张彩琴戴上草帽,腰挎柴刀,结伴上山采摘新鲜箬叶。“箬叶收获的季节,就是村民的丰收节。满山都是采摘箬叶的村民。”她说,从清晨到下午4点左右,采摘个100来斤,卖给箬叶合作社,挣个500多元不成问题。

  时间来到早上,阳光穿透满山的薄雾,洒在从沙畈乡周村往和美村的路上。村民吴凤英迈着轻松的脚步,走向箬叶合作社。“从家里出来,只要20多分钟,就到了上班的地方。”她笑着说,每天能分拣箬叶200多斤,挣个100多元,心里很畅快!

  张彩琴、吴凤英嘴里的合作社,是周村村民虞文朝办的。像吴凤英一样在合作社上班的村民,少的时候有20多个,多的时候超过50个。而像张彩琴一样给合作社供货的村民,不下上百个。

  七八月份,正是箬叶收获的季节,虞文朝比往常更忙碌。一大早,他就安排好箬叶收购、分拣、烘干、打包等活,与客户商量起送货事宜。“合作社每天加工1000公斤左右,每年供应给嘉兴粽子企业100吨以上。目前,箬叶收购价每公斤10元左右,收购将持续到9月底。”

  早些年,虞文朝以拉毛竹为营生。后来,他又与箬叶打上交道。“箬叶是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虞文朝说。

  沙畈乡盛产野生箬叶。全乡山林面积约有28万亩,其中竹林面积高达七分之一。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浇灌下,这里的野生箬叶具有叶面宽阔、柔韧性强、气味清香、绿色鲜明的显著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0吨左右干箬叶从沙畈乡销往全国各地。

  箬叶如此畅销,是否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箬叶的经济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沙畈乡开始多方调研,并欣喜地发现这片貌不惊人的叶子能让当地做活“山林”文章。

  2022年底,沙畈乡锚定“保护中谋发展、发展中抓保护”的发展目标,抓准沙畈箬叶易植、易管、易采、量大的资源优势和形、色、味俱优的市场优势,开始科学谋划箬叶产业链。

  2023年以来,沙畈乡开展1000余亩野生箬叶抚育工作,通过林地整理、修建林间道、箬叶追肥,进一步提升采摘效率,提高野生箬叶的产量和品质;2024年又建成箬叶加工中心,用于箬叶的清洗、分拣、烘干、打包。

  跳出箬叶发展箬叶。几年间,“一片叶”的空间越来越大,婺城区农合联箬叶产业分会落户沙畈,北京林业大学抛来科研合作的橄榄枝,实现从种植到加工全方位提质。

  白沙溪畔,漫山遍野的箬叶在夏风中摇曳。沙畈乡,靠着“一片叶”,越来越有活力。

  “一汪水”激活水经济

  顺流而下,白沙溪途经沙畈水库、金兰水库,奔腾流淌至琅琊镇。沿途水清岸绿景美,演绎着“一汪水”的故事。

  走进琅琊镇集镇的大胡子烧饼店,食客盈门。被人称为“大胡子”的周伟国,卷面皮、包肉馅、贴炉烤,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不出几分钟,一炉小巧饱满、呈黄色、似蟹壳的大胡子烧饼带着香味出炉。

  “门店开了近10年,年营业额就有100多万元,利润近50万元。”周伟国说,现在大家都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好喽!

  18年前,周伟国过的却是另一种生活。他经营着一家养殖场,从七八头母猪、200多头商品猪起步,发展到50多头母猪、1000多头商品猪。

  当时,全镇像他这样的养殖户,并不在少数。靠着养殖,村民虽富了腰包,却让乡村环境差了,白沙溪也浑了。

  2013年,浙江省拉开“五水共治”序幕。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琅琊镇对位于白沙溪沿岸的养殖场进行关停、搬迁。

  “我们村里4家养殖场是第一批拆除的。”周伟国回忆道,没了收入后,转行成了当务之急。敏锐的他发现,随着生态好转,白沙溪重新成为旅游打卡点。考虑到家里有做餐饮的传统,他开起了大胡子烧饼店,没想到一炮而红。

  “店里平均每天能卖上千个烧饼。”周伟国笑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点也没错。

  好生态让琅琊百姓尝到了甜头。白沙溪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体育赛事、跑马场、露营基地、生态研学等新业态接连出现,旺盛的人气带动了餐饮、民宿、采摘游的发展,让乡村振兴变得更加具象化。“现在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发展空间拓得更广。”琅琊镇相关负责人说。

  于是,金华好水润婺包装水厂落户琅琊镇毛栗山背。走进其中的观光通道,只见全自动化吹瓶机上下翻飞,传送带飞速运转,一瓶瓶“活泉49公里”饮用天然水走下生产线,呈现出一幅高效、快捷、智能化的生产场景。

  “白沙溪这汪山泉,自源头至金兰水库,经过二十几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堰坝,流淌绵延49公里,故而称为‘活泉49公里’。”金华好水润婺饮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溪水从280余平方公里的毛竹、杉树等山林植被根系中淅出,流经区域山体以页岩居多,页岩对水质有自然净化作用。山泉活水就像经过天然沙漏过滤,口感温润友好、绵而清甜。

  作为瓶装饮用水市场上的一支“新兵”,“活泉49公里”填补了“金华水多无产品、金华水好无品牌、金华水优无价值”的市场空白。水厂总投资约5640万元,目前,装备瓶装水和桶装水生产线各1条,年产金华好水8万吨。金华好水正走向全国市场,变为经济发展的一泉活水。

  “一头猪”跨界多业态

  一路向东,白沙溪宛如碧绿的绸带,穿过白龙桥镇,汇入婺江,穿越钱塘,流入东海。所到之处,绿色澎湃,流传着“一头猪”的故事。

  沿着白沙溪前往白龙桥镇新昌桥村,在靠近村口的公路边,就看到一片草莓基地。成片大棚里,经过翻耕的草莓地,正在进行土壤消毒与修复。草莓基地旁,连片的“红美人”柑橘长势旺盛,果实渐渐成熟。

  “一到周末村里就热闹得很,溪边连停车位都找不着。”正在守护园子的新昌桥村水果种植户马顺书说,多亏“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对乡村游的带动,要不然果园哪有这么多人来。

  马顺书的果园离牧场仅有2公里,种植有8亩“红美人”、5亩草莓以及1亩樱桃,许多来牧场的游客成了果园采摘游的“回头客”。前年,水果种植纯利就超过了40万元;去年,受价格波动影响,纯利也有20多万元。

  新昌桥村坐落于白沙溪畔,离牧场车程仅七八分钟。进入夏天,多彩的滨水景观、热闹的美食广场、活力的水上乐园,成为四方游客避暑、戏水、休闲的胜地。尤其是特色民宿,经常“一房难求”,预订都要趁早。

  “从单一收入到吃上‘旅游饭’,变化真是太大了。”新昌桥村相关负责人说,以前,新昌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或种植苗木,增收渠道窄。自从有了“熊猫猪猪”,村民们的出路拓宽了。

  新昌桥的新篇章由此开始,依托“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该村全力打响白沙溪“金名片”,开发餐饮、游乐、民宿、采摘等业态,引进木雕、酸茶、书画、摄影、漆画等艺术业态,留住客源拉动消费,每日引流2000余人,日营业额达到5万元左右。新昌桥村变了,成了城市人向往的“后花园”。

  当然,在新昌桥村的故事里,主角不仅是当地人,还有“熊猫猪猪”。

  位于长山乡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占地面积1200亩,是全球首家以世界级珍稀猪种金华两头乌为IP形象打造的复合型亲情互动乐园。

  进入暑假,牧场日最高客流量达1.2万人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仅有亲子家庭,还有全国各地的养殖大户和来自美国、葡萄牙、法国、泰国等国外的交流考察团。这般盛况不仅养猪界绝无仅有,在许多游乐园中也属于佼佼者。

  “熊猫猪猪”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探寻其背后的“流量密码”,除了智慧养殖、品牌建设、流量反哺,还与牧场自身的定位密不可分。浙江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迎军认为,牧场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超大型的体验中心,从文化、历史、美食品鉴等方面,向大家展示金华两头乌的土猪特色,讲好品牌故事。自2021年开园以来,牧场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2.8亿元,并为周边三镇九村引流80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超过1000人,助力村民增收1520余万元。

  当前,牧场二期项目正火热建设中,力争打造“猪猪迪士尼王国”。对于“熊猫猪猪”而言,新的攀登又开始了。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